在我大學剛一畢業進廠的時候,燒酒班有一位尹師傅,待人和善,上過幾年學,愛看些雜七雜八的書,外號稱為“秀才”。其實這樣的稱呼并沒有什么褒意,是因為燒酒班里的工人們,大都沒有多少文化。而尹師傅卻能經常來上幾句文詞,有點和大家格格不入的樣子,于是人們才稱他為“秀才”。
可能因為我是學生出身,尹師傅很樂意和我接近、聊天。尹師傅看出了我對這一行的不屑,便常對我說:其實要燒出好酒,并不是件易事,這里邊也有很深的學問哩。尹師傅的話,啟發我去學習鉆研釀酒工藝技術,使我逐漸認識到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聊天中,他經常講起過去燒酒班的事,比如誰能吃“一胳膊饅頭”(將饅頭從手掌向胳膊上一個個摞),誰能連干三“花杯”酒(看酒花的錫質酒杯,能盛二兩多酒)等等。秀才不愧是秀才,他還背出了一首《燒酒歌》:
“火燒胸前熱,風吹背后寒,只知飲酒樂,哪知燒酒難。……”
當我聽到這首《燒酒歌》,更加佩服尹秀才了。這首《燒酒歌》太生動了,它形象地描述了燒酒勞動條件的惡劣,燒酒師傅勞作的艱辛。還告訴人們,尋歡作樂的美酒,燒制出來是多么的不易。飲酒取樂的人們,可否知道燒酒的艱辛?一面是歌舞升平,開懷暢飲地尋歡,一面是火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烤風寒,掄著大锨,揮汗如雨地勞作,兩個場面對比競如此強烈,反差如此之大,聯系卻如此緊密。《燒酒歌》道出了世象百態,道出了燒酒師傅們的辛酸和無奈。
我被這首《燒酒歌》所震撼、所感動,問尹師傅《燒酒歌》的出處,他說是聽他的師傅傳下來的,師傅也是從師傅的師傅傳下來的。看來,這首《燒酒歌》不是誰的原創,也不是引自于哪本古詩詞,而是一代代釀酒工人口口相傳,真實生活、真實情感的寫照。
可是,當我問及別的師傅們,他們卻大都不知、不會《燒酒歌》,年齡較大點兒的,有的也只能說出一句半句,沒有尹秀才背得那么全。一方面是他們沒有多少文化,只知道埋頭苦干,不在意什么詩呀歌呀的,從另一方面看來,尹秀才的《燒酒歌》面臨失傳,因為《燒酒歌》已沒有廣泛流傳了。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尹秀才早已退休,幾年前也作古西歸了,我也離開了原來的酒廠。但每當想起、念起尹師傅教給我的這首《燒酒歌》,都激起很多的回憶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