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采訪中,很多司機向記者抱怨,有時喝酒也是被逼無奈,酒桌文化往往會釀成大禍。對此,專家解釋,中國傳統的酒桌文化應適當轉型,尋找多元的表達方式。
17日,記者沿康復路,對在餐館內就餐的市民進行了隨機調查。受訪的多位市民表示,很多時候大家并不愿喝酒,但聚在一塊兒就有喝酒的習俗。司機鄭先生做外貿生意,他說,平時在家基本不喝酒,但由于工作原因,為了維系客戶、與客戶打交道,在正式的場合又不能不喝酒,有時作為東道主請客戶吃飯,為表達熱情不得不帶頭讓大家喝酒。實際上,很多時候請酒的和被請的都不愿喝酒,但在正式場合,還是要根據傳統,勉為其難地喝。
泰山學院民俗專家李建說,據史料記載,泰安的酒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孔子也把飲泰山龍潭水釀造的美酒當成人生一大樂事。而泰山酒文化在中國酒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見,吃飯喝酒的傳統早已有之,在泰安更有“無酒不成宴”的說法。迫于這種早已形成的價值觀,很多不善飲酒或不能飲酒的人為表示真誠,只好硬著頭皮喝酒。但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中國傳統的酒文化也蘊含著很多需要破除的糟粕。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很多人還把能否喝酒作為衡量人品的標準,實際上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現在的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脈絡,價值觀、道德標準等都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酒場上,能夠打破固有的習俗,抗拒外界的壓力,堅持不飲酒,實際上也體現了對人的尊重與寬容,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酒文化這一傳統習俗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