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885—1967),現(xiàn)代散文家,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二弟。原名遐壽,字星杓,后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1901年秋入南京水師學堂,始用周作人名。新文化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現(xiàn)代啤酒是19世紀末期輸入中國的,最先飲用啤酒的中國人是誰,現(xiàn)已無從查考,但要說近代飲用過啤酒,并記錄在案的第一位名人,恐怕要算周作人了。
周作人素有飲酒之癖,當他還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在南京水師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喜歡睡前飲一兩杯酒。1906年9月,他隨胞兄魯迅去東瀛留學。到日本后他很快就習慣了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一住就是6年,并且與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結為秦晉之好,大有樂不思蜀的意味。當時很多中國留學生不習慣日本的飲食,而他卻覺得日本的飲食挺有滋味。在那個時期,周作人的思想是很開放的,不墨守成規(guī),對新思想新事物較為敏感,樂于接受。大概也就在這時,他習慣了飲用日本的麥酒(即啤酒)。
1911年,他在魯迅的催促下,才攜婦將雛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紹興。隨后便在紹興省立第五中學教英語,飲酒的習慣一如既往。當時,在紹興的商店里偶爾也有啤酒擺上貨架,然而光顧它的人并不多,但只要周作人見到商店有啤酒,他就要買來喝,其它什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么白干、紹酒就暫且靠邊了。他在1913年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八月二十四日,午飲啤酒”。“九月三日,下午同喬風往會,又至大路寄信,收北京書一包,歸后飲啤酒。”
在20世紀之初,國內的啤酒廠家寥若晨星,且集中在哈爾濱、青島等北方城市,規(guī)模小,產量低。因此,在小城紹興能喝上啤酒,確實并非易事,一般人是不敢奢望的。至于周作人后來淪為日本的漢奸,是否與因喜歡日本的啤酒而喜歡上了日本文化有關,就不得而知了,但無論怎樣,國人對周作人的這段歷史總是不肯原諒的。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yè)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fā)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