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心深處,希特勒覺得羅斯福是素質才能高過他的國家領導人。
希特勒從不掩飾自己對斯大林的欽佩和崇敬。
在戰爭期間,希特勒認為丘吉爾不過是羅斯福和斯大林手中的一個沒有主見的工具。
……希特勒最大的缺點之一,是他對國外的反應幾近完全無知。他實際上從未走出過大德意志的邊界線,對國外的看法是嚴重錯誤的。他在地理、經濟和歷史領域的全部知識,都是從文學作品中了解到的,或者從他的駐外大使的報告中所汲取。可是,由于多年來他與現實世界越來越隔絕,而他那些觀察家們的對外觀察報告又經過他的顧問們極其嚴格的審查篩選,所以他對德國之外發生的事情的看法越來越不正確。必須說明的是,他的駐外代表的出色表現,更多是由于他們對國家社會主義理論的忠誠,而不是他們的專業能力。他們的報告常常把希特勒引入錯誤的境地,這樣一來,他的預見注定要失敗,這一點也不奇怪。
他的任何一個部門所犯的錯誤都沒有外交部所犯的多。無論多么荒謬的主意,當它們與著名的歐亞計劃有關的時候,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在別的任何地方,人民的靈魂都不會遭受到如此踐踏,糊里糊涂地遭受踐踏,但希特勒贊同這么做。鏟平所謂的“劣等”國家和種族、重新改寫全球經濟,這為他最大膽最異想天開的夢想提供了素材,他的預言在這里像熱帶植物一樣茂盛地生長。
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曾經是葡萄酒代理商,他是希特勒最喜歡拿來開玩笑的人。然而,對于他的批評大可不必太當真,因為每次有人膽敢攻擊里賓特洛甫,希特勒都會站在他那一邊。希特勒頭腦發昏到了把里賓特洛甫視為自俾斯麥之后德國最偉大的外交部長的程度。
有一天,他微笑著告訴我,他如何在1932年把馮·里賓特洛甫引薦給興登堡,當時他正在與后者商量移交權力事宜。那位老態龍鐘的陸軍元帥用又粗又重的聲音拒絕與他見面,堅決地回絕說:“還是讓我安靜安靜吧,我可不想與這個酒商見面。”
里賓特洛甫是第三帝國的所有部長中,最擅長寫毫無價值文件的人,不過希特勒對他提交的沒完沒了的呈情書壓根兒就不重視。我經常看見他把那些材料氣憤地甩在辦公桌上,說他絕不想參與到不同部門的陰謀之中。外交部和宣傳部向來處在無情的斗爭之中,哪一方對新聞媒體有控制權,希特勒自始至終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但在所有與英國相關的問題上,希特勒都完全受他鼓動,這并不讓人奇怪,他誠心誠意地把他視為了解英國事務的最權威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