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香港有所謂的“二樓書店”,踏著窄窄的樓道,步至二樓方能覓到書的芳蹤,但我所逛的幾家書店均是兩層樓,位于旺角的鬧市區。雖說是兩層,可經營面積并不大,環顧一周,估摸也不過兩三百平方米,書店里看書的人并非想象中的冷清,因而更顯得空間的逼仄。
步至店內,發現出售的圖書多為繁體字,且有一些為豎排印刷,這些書雖透著古意,但對我這樣看慣了簡體字的讀者來說,不免感到吃力。我喜愛的香港作家中,董橋的作品是隨處可見的,多半裝幀典雅雋美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一如董先生的文字。出乎我意料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在我走訪的幾間書店中,竟無從覓到,想來武俠在香港的影響力是不及內地的。
在香港逛書店,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它的高書價。兩三百頁的圖書,薄薄的一冊,動輒售港幣五六十元,若是厚一點的,過百元也不在話下。這讓我猶豫再三,最終還是不舍地放下了手中書。當然,書價的貴賤與否是相對而言的,我曾作了一番比較,香港的報紙五元一份,一個書店店員的薪水在五六千元上下,也就是說,收入和支出均是內地的五倍左右,按照這樣的比率換算,香港的書價較之內地,非但算不上高昂,反而為平價了。
在香港,也能看到不少內地作家的書,這些作品有的在香港出版,也有一些從內地進口,不過內地出版的書,由于定價較低,一律加價二成銷售,美其名曰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這倒也罷,誰會從內地奔到香港買內地版書籍呢?頗有意思的是,在介紹內地作家,比如易中天教授時,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因在電視臺開設三國講座而迅速走紅,現為內地最受歡迎的親民學者。”我想易教授見到如此推介和包裝,縱然是再嚴肅的人,也會莞爾一笑的。
我的香港之行,似乎有點魏晉之風——乘興而至,興盡而返,除了在書店留下腳印和身影之外,別無所獲。但體會還是有一點的,使我驚訝的是商業高度發達的都市,文化的生存殊為不易,而書店卻能扎根其中,從中可見其頑強的生命力。也許有人說過香港是“文化沙漠”,我想那是因為不了解,設若你看到那些立于街頭,或偏于一隅的書店,那不正是一片片散發著綠色生機的胡楊林嗎?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