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回了老家一趟,順便去看了看老屋。
雖然已經很久沒住人了,老屋倒還是老樣子,墻頭結實,花樹也還好,只是院子里長久沒有人走動,墻根壁角便長出了許多苔蘚。苔蘚這種植物能夠在潮濕的屋脊上、瓦片縫里、茅屋的滴水檐下,在一切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里,生長繁殖。它是時間走過的最明顯的證據。用手輕輕拂過它們,柔軟的,像鋪在地上的毛毯,潔凈、孤獨而自由地蔓延著,劃過我的掌心。
我站在長滿苔蘚的院子里,環顧四周,那條曾經在院子里懶洋洋地曬太陽的大黃狗,還有那些停在老樹上的嘰嘰喳喳的雀兒們,它們都流落到了哪里?我呼吸著空氣中苔蘚的味道,想起了多年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名見多識廣的探險家,他在南極遭遇了一次“目瞪口呆”——不是因為邂逅五彩斑斕的南極光,而是因為——苔蘚!這些寄生在赤裸裸的石上、土上的低等植物,使一大片雪白中有了星星點點青綠的存在,它們強大的生命力給冷寂的南極帶來了盎然生機。
對苔蘚產生的興趣,讓我知道,苔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它與木化石、水晶石、玄武巖等一樣歷史久遠,可以說是最卑微的“活化石”。在人類尚未誕生之前,苔蘚早已經在地球上展露鋒芒。這種倔強的植物,有著驚人的吸水能力,它緊緊貼住泥土,為了生存盡其所能地汲取土壤里的養分。當無數強大的生物在歷史長河中悄然消失,苔蘚卻在平靜的自我包圍中安全地注視著世事的變遷,日升月落,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曾經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仿佛變成了苔蘚,寂寞、冷清,不受人重視。而我身邊的“植物”,個頭越來越高,形態越來越多,軀干越來越復雜,我也有過迷惘,是否要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爭取更多的陽光,占據更大的空間?當大風乍起時,我方才發現,扎根不深卻一味瘋長的植物們,是最容易夭折的,而苔蘚,雖然不起眼,卻歷經時光的更替,依舊不失本色,倔強地生存,從從容容、平平靜靜、清清幽幽,帶著自己的故事,行走在時間的軌道里,讓深深淺淺的綠色,堅守著生命的一隅,繁衍在生命的最深處。
現在,我回到了老屋,重新站在腳下的這片我生命的誕生地上,我在院子里慢慢行走,一個人微笑。老屋即將拆遷,替代它的將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這里的苔蘚很快就會消失,然而,即便是鋼筋水泥的大廈,只要擁有哪怕最微薄的希望,苔蘚,依舊會努力地生活!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