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則必有酒器,酒器是酒文化乃至它背后的禮儀制度的重要載體。
十九世紀,丹麥學者湯姆森根據歷史上各階段以生產工具為主的遺物的材質變化,將古代史分為三個大的時代,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一著名的時代劃分法至今仍為學界所普遍采用。其后,又有英國學者將石器時代細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學者認為在某些地區,從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轉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銅石并用”的過渡階段。
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主張仰韶時代后期至龍山時代,因已有零星的小件銅工具、裝飾品等的出現而可以稱為中國的銅石并用時代。這一時代也正是東亞大陸多個區域邁向社會復雜化的時代。因這一階段青銅、紅銅和黃銅制品并存,合金鑄造技術原始,銅器尚未發揮較大的社會作用,尚不具有權力身份標志物的意義,所以一般認為還未達到進入青銅時代的程度。
隨著二里頭文化在中原的崛起,這支唯一使用復雜的合范技術生產青銅容器(禮器)的先進文化成為躍入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一匹黑馬。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青銅禮器只隨葬于二里頭都邑社會上層的墓葬中,在這個金字塔式的等級社會中,青銅禮器的使用成為處于塔尖的統治階層身份地位的標志。這些最新問世的祭祀與宮廷禮儀用青銅酒器、樂器,儀仗用青銅武器,以及傳統的玉禮器,構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青銅禮樂文明。它不同于以工具、武器和裝飾品為主的其他青銅文明,顯現了以禮制立國的中原王朝的特質。
作為統治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征,以酒器為中心的禮器群,成為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明主要是建立在社會關系的巨變(在等級秩序下人際關系的大調整)而非人與自然關系巨變的基礎上的。
●從陶酒器到銅酒器
酒的麻醉致幻作用,使得世界上不少古代人群都把它當作通神的手段。在號稱“禮儀之邦”的古代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所謂“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如前所述,“禮( )”字的本意就是以“醴(酒)”舉行的儀式。古代的社交禮儀中一定要伴有飲酒禮,酒就像是維持社會機器正常運轉的潤滑劑。所以有學者把肇始于龍山時代、興盛于夏商時代的禮制概括為“酒禮”。
有酒則必有酒器,酒器是酒文化乃至它背后的禮儀制度的重要載體。在二里頭文化中,陶制酒器有溫酒和注酒用的盉、爵,以及飲酒用的觚等。這些酒器當是用于神圣的祭祀儀式,因此都是用經過淘洗的黏土精心制作而成,有些系用少見的白陶或黑陶。它們很少出土于日常生活的場所,大多隨葬于墓中。
青銅酒器出現于二里頭文化晚期。最早的青銅容器數量極少,只有一部分高級貴族能夠使用。除了王公貴族對酒器的重視外,就酒的加熱而言,銅器還具有極好的傳導性。
在中原腹心地區的人們掌握了復雜的鑄造技術后,青銅這種具有美麗的光澤又富于延展性的貴金屬,首先被用來制作酒器而不是別的什么物件,足見酒器在當時王朝禮制中的崇高地位。
本書主要利用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輔之以出土與傳世文獻及相關學科的材料,以二里頭遺址為切入點,系統地闡述了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即早期“中國”形成的過程。全書既有宏闊的視野,又不乏細致入微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