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般的樂器,我們只要豎起耳朵,用心靜靜地傾聽就可以了,大不了隨之手舞足蹈或哀傷落淚。
可古琴,用傾聽來領略它的風采和蘊涵,實在是過于單薄,過于膚淺,要真正走近古琴,真正悟到古琴的真諦,我覺得最佳的方式是品味,像品味一杯香茗那樣。
清淡、和雅、陰柔、虛靜是古琴獨特的風格,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獨有的深遠意境,故對古琴我們只能去品味,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去聽。
品味古琴實則品味一種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古琴的最初創制者不管是伏羲,還是神農,都不是信手而就,而是象征著天地間的一些法則和人們對某些人某些事兒的一種情思。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而一年恰好有三百六十五天;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對秉持“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古人來說,古琴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象征著天、地;整體形狀它依鳳身形而制成,有頭、頸、肩、腰、尾、足,而鳳又是吉祥的象征。
我曾在白天聽過古琴,不但沒給自己的心靈帶來愉悅,反而被弄得很疲憊。盡管把聽覺器官繃得很緊,盡管把音箱的聲音開得很大,那清和而美妙的琴音總被外面的嘈雜聲沖得很淡很淡,以致味道全變。
難怪很多人說古琴是無聲樂器,原來古琴的音樂風格屬于淡靜、虛靜、沉靜、幽靜、恬靜等靜態的美,只適于夜闌人靜的時候或在清幽的環境中彈奏和傾聽。
如今,深夜品味古琴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在世得為生存奔波,得為各種責任奔波,在競爭激烈的喧囂都市,每天都累得疲憊不堪,也無暇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但人非機器,更何況機器運轉久了也得停下來休息一下,不能老是把神經緊緊地繃著,把自己置身于利益紛爭的硝煙當中,不然總有一天會徹底崩潰的。那怎么辦呢?怎樣才能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小塊靜養之地呢?相信每個人都在渴望和尋求,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給自己的心靈減壓。
而對于我來說,當都市的滾滾喧鬧退到時間的背后,當人們或進入夢鄉或在燈紅酒綠的地方瘋狂時,我就靜坐在六樓的陽臺上,沏上一壺清茶,把古琴的碟子放進影碟機里,用琴音給自己營造一個祥和寧靜的小世界。
在這里,我被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深情厚誼感動得淚水漣漣,為嵇康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而感慨萬千。
但更多的時候,我的思緒是乘著琴音的翅膀隨意穿行在夢幻里,我似乎聽到了叮咚的泉水聲和婉轉的鳥鳴聲,似乎聞到了馥郁的花香和清淡的草香,似乎觸摸到了潔白的云朵和松軟的泥土……我無法體驗到傳說中的神仙生活,可品味著古琴時,我已經擁有了神仙生活一樣的感覺。
對于古琴,古人早就說:“難學、易忘、不中聽”。可縱觀歷史,會彈琴者、能彈好琴者,無不是圣賢之輩;會聽琴者、能聽懂琴音者,無不是淡泊明志、超凡脫俗的豁達之人。
琴如人生,明知難學、不中聽,還是不言放棄,總以一種積極樂觀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心態去面對。長此下去,何愁自己成不了圣人!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