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幾年國內企業的營銷運作,我們心酸地看到,有不少企業及營銷人士至今仍未分辨出何為公益營銷,何為事件營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銷。
有人認為,如今的公益營銷已經進入了博弈時期,筆者很贊同。因為,當眾多企業都開始復制某類營銷手段的時候,比的是創意力、持久力和資源的合理搭配。
進入博弈時代,公益營銷就必須上升到戰略高度,和企業自身的營銷規劃水乳交融,達到完美的統一,才能獲得巨大的收益。如蒙牛通過近十年公益營銷樹立的企業公民形象;加多寶(紅罐王老吉)經過近七年的公益營銷,贏得的銷售井噴等等。如果一項營銷手段沒有長遠部署,沒有分解動作,沒有持續執行,充其量就只能是蕩幾個小水圈罷了。
筆者一向認為,公益營銷是實實在在的戰略,弄虛作假沒有意義,更不能存有暴發戶心態。
當把公益營銷上升到戰略高度后,企業就該思考如何選擇戰術執行了,任何一家企業都應該選擇適合本公司定位的公益營銷戰術。如藥品企業喜歡搞慈善、義賣、義診。
而更多的企業是兩手亂抓,不管何種公益項目都加入(撇開心善不表),以為可以兼顧方方面面,忘了企業的定位——這跟把產品賣給所有人有什么區別?最后資源浪費了,也形成了自己“沒有風格”的風格。所以,無論多大規模的企業,都不能也不應該囫圇吞棗似的進行公益營銷。
回歸酒企。白酒營銷幾十年,很多營銷模式都用盡了,渠道為王、終端制勝、盤中盤、密集分銷(深度分銷)等,但是,公益營銷還沒有在中國酒企身上刻下烙印。盡管有很多酒企在零零散散的做著公益事業,但仔細考究后發現,沒有一家酒企把公益營銷作為一項戰略實施。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酒類的競爭已經成熟,價格、廣告、渠道和促銷等方面再怎么折騰,都很難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企業要想繼續贏得消費者的認同,以及區隔競爭,就必須思索和嘗試不同的營銷戰略戰術。如公益營銷,沒有一家酒企能達到蒙牛的高度。
酒企公益營銷,不單指中小酒類企業,更是巨頭企業,如五糧液、茅臺等應該積極采取的戰略。
最近,白酒市場上最勁爆的信息就是茅臺降價和五糧液逆勢漲價,一降一漲的博弈哲學都是在考量消費者的反映。究竟誰會成為贏家,需要市場裁定。
此時,中國的營銷人士大概都沒有想通:為什么二者在產品、價格和渠道上都運用到極致了,仍然不思考采用其他戰略來提升自己的美譽度?如橫向的跨界合作,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來拓展客戶;通過公益營銷實現美譽度的溢價等等。兩巨頭仍然囿于“雙寡頭”夢幻里的二虎相爭,沒有把自己置于整個酒類產業中思考。
老名酒已然加速崛起,從區域開始蠶食市場,目前只是體現在量上,如國窖1573、藍色經典、水井坊、雙溝珍寶坊等,但當量變引起質變的時候,局勢就難以控制了。
看到茅臺在央視廣告競標中揮霍8320萬元,筆者真有“黔”驢技窮之感;再看看五糧液謀劃進軍醬香型白酒,更是令人不知所云。
前面說了,營銷手段的雷同,導致營銷無用,這時候比試的就是創意,企業只有改變思維,采取差異化戰略,才能使新進者突圍,老朽者突破。
不只是公益營銷,任何營銷策略的推出都要立項研究。當企業無法達到戰略高度的時候,最好別浪費資源,還是應該以深耕渠道和終端為上策。
當然,這是指企業在考慮營銷而非公益的前提下。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