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孟加拉國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大饑荒,使得成千上萬的人死于饑餓。當時,有一位畢業于美國Vanderbilt大學孟加拉藉的經濟學博士正在吉大港大學擔任經濟學系主任。他在往返于學校與家庭的路上,看到無數的難民流落甚至慘死街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我成天都在研究經濟,我的經濟學理論能得到經濟界的普遍認可,可為什么對于這些窮人卻毫無意義呢?我的經濟理論竟然不能向這些窮人們提供任何一點幫助!”他為此痛苦不已。
有一次,他到附近一個村莊去走訪,見到一位名叫蘇菲婭的農婦。她是一位年輕的母親,靠制作竹凳養活全家。她制作的竹凳賣得并不好,每天只能賺2美分。因為她每天需要25美分來買竹子。于是,她從一些私人的高利貸那里借錢買材料,而通過編竹凳取得的收益,卻只能交給高利貸者盤剝。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她和她的家庭陷入一種難以擺脫的貧困。
博士經過了解,發現與蘇菲婭情況差不多的人非常多,稍微統計了一下名單,全村共有42個名字,而他們共欠高利貸者27美元,這讓博士產生了一個想法:拿出27美元來解救這些村民,先讓他們把高利貸的錢還上,避免被高利貸人剝削,然后開始輕松創業。
把錢借給他們后,博士并沒有像那些放貸人的一樣撒手不管。他時常去鄉下觀察他們的經營狀況。后來,他發現,因為大家“各自為政”在家加工竹凳,這種生產模式很不成熟,只有同村或者鄰村的人會來買,而且整個銷售也非常被動,因為自已要在家加工竹凳,所以只能等著別人來自己家里購買。博士意識到這樣下去不但不能幫他們脫離貧困,而且還很有可能使自已借出去的27美元打水漂,這兩種結局都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于是,他決定想辦法替他們解決銷售問題。
經過一番考慮后,博士把這42戶人家全部召集到一起,教導他們組織起了一個作坊,并且由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長,來分配加工與外出推銷等人手的安排和銷售產值的分配,并通過各種免費渠道不斷地為自己的竹凳做宣傳。這樣一來,原本散沙一樣的竹凳加工就形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竹凳作坊,如此一來,銷售狀況大大改善。不用幾個月,那些向博士貸款的人就把錢全部還清了,一年以后,他們完全脫離了貧困的生活,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開始漸漸地有了多余的存款,過上了穩定的日子!
在之后的不久,博士成立了一家鄉村銀行,他的銀行除了把錢貸給窮人以外,還做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不相信的決定——把錢貸給乞丐!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包括他家人在內的所有人都為他擔憂:乞丐擁有還款的能力嗎?
對此,博士也曾有過適當的疑慮,但是他通過仔細分析,最終相信他們具備這個能力!例如一個乞丐成天在車站只能討得半個饅頭,他就時刻都面臨著被餓死在街頭的結局,而如果他能有兩美元買上一輛小車,為旅客們運送貸物、行李,那么,他每天至少可以賺到4美分,扣除吃喝和生活開銷,4個月之后,他至少可以還清那3美元的貸款!
就這樣,在1月內,有近1000位乞丐從博士的鄉村銀行里得到了2美元的貸款,并在博士的指導下,從事起了許多不同的職業。
“收回更高的利息是所有放貸人所最得開心的事情,但是,追求利益不應該是放貸的唯一目的,在追求利益之前,放貸人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怎么樣才能幫助貸款人掙錢,以早日具備還款的能力!”兩年后,博士擴大了鄉村銀行組織的規模,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博士用一種號召性的語言為自己的銀行做了定性。
在此后的30年之間,博士至少貸出了57億美金,幫助500萬孟加拉人脫離貧困,其中,有26000名是乞丐。這位博士就是孟加拉國傳奇銀行家、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多年的銀行經營中,他把他的鄉村銀行徹底打造成扶貧而非純慈善、盈利而非純唯利的獨立銀行,對窮人講究“授人以漁”而非簡單的“授人以魚”。這種完全顛覆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哲學,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關注貧困階層。
在孟加拉乃至全球,他“授人以漁”的鄉村信貸理念正在以“銀行業本質的革命和新型的銀行結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銀行家們的關注!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