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8春節雪災、汶川地震、南方洪災,再到北京奧運、神舟七號漫步太空;而如今,中國正經歷著新的一輪挑戰:制造業的冬天。
不管是電視、報紙、還是網絡媒體等等,都在探討一個話題:中國制造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中國制造業在遭遇這一連串的打擊之后,如何突出重圍?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在哪里?我們該如何順利過冬?
一、冷酷無情的2008制造業寒冬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能源漲價、新勞動法下人力成本上升、美國次貸危機、出口退稅調整、節能減排等因素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中國制造業好像一下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上千家鞋廠破產;萬余臺資、港資工廠關門。從2008年1月開始,東莞當地一些工廠附近的電線桿上,就不斷有“公司整體低價轉讓”的廣告貼出。春節過后,部分工廠的大門被法院貼上封條,很多還不了債務的老板,利用假期卷款潛逃。進入4月份,中小企業陸續倒閉、關張、收拾攤子撤退的消息時有發生。到了6月份,連一些知名制造企業也難以維持生計,其中,沃爾瑪燒烤爐全球最大的供應商宣布停產。同時,數量龐大的制造業企業開始外遷,如日本的部分制造企業正在或準備回歸本土建廠,使中國原有的配套企業專用性投資將遭受沉沒損失。
我們漸漸感到寒意:冬天來了,制造業的寒冬真的來了。
二、企業的反應
中國企業已經不是第一次“過冬”。1988年物價闖關失敗,隨之而來的大力度宏觀調控,至今仍讓很多企業家心有余悸,銀根緊縮、三角債盛行以及全國性市場疲軟,讓大批剛剛發芽的企業沒有熬過這場“冬天”。不過,好日子似乎在2007年又遇到了“門檻”。2007年到現在,很多企業已經由“危機意識”轉為“防守戰”。眾多專家學者紛紛獻上良策。
有專家建議:冬天來了,企業可以尋找棉襖,就是尋找更強大的資金,資金是度過冬天最溫暖的“棉衣”。
有學者反映:冬天來了,企業可以避免更壞的局面,直接進入“冬眠”,就是暫停營業,等行情好些再繼續營業。
有資深名人推薦:冬天來了,企業也可以進行“覓食”,在自身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冬天”是它們覓食的好機會。
然而,企業應對“冬天”的最大危險就是漠視“冬天”的存在和到來。這一點,阿里巴巴的馬云先生以及萬科的王石先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馬云先生不止一次強調“過冬論”。2月份,馬云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員工大會中曾表示,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為“冬天”的來臨準備更多的糧草,并提出阿里巴巴今年要“深挖洞、廣積糧、做好做強不做大”。由于去年對上市融資機會的把握,馬云已具備20多億美元的過冬“現金儲備”。而萬科“節衣縮食”的過冬策略更是經典,南京的“物價門”事件,就可以看得出來,萬科進行“過冬”的準備。
三、行業的表現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國家領導人屢次到溫州、深圳等地考察,已經可以從側面看出一些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2007年以來,對寒冷感受最明顯的莫過于出口導向的制造行業,如紡織企業,成本激增、美元貶值、勞動力成本大增、銀根緊縮已把很多企業“凍死”。
痛苦并不只屬于制造業,其他行業也在苦苦掙扎之中,原材料成本上漲吃掉了很多被稱為“金飯碗”行業,包括鋼鐵行業。不可否認,我覺得哪個行業都不能在這次“冬天”中幸免,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制造業當然是首先波及,制造業之后是房地產,互聯網、消費品等都逐漸受到波及。
化工行業:08年主營業務利潤合計1844.99億元,同比減少28.6%;
家電行業:7月份以來,同比19%的回落;
有色金屬:有色金屬板塊在所有行業中跌幅居首,自年初以來累積跌幅73.46%,自去年高點超過跌幅80%;
五金行業:約7%-8%企業今年不見蹤影,25%企業盈虧持平;
等等等等。
市場是殘酷的,09年已經來臨,溫總理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今年恐怕是我們最困難的一年”,那么我們企業的出路在哪里?這絕對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我覺得不是尋求政策扶持,而是積極謀求自身進步,增強企業的自身實力,爭取走在行業的前列。先行一步,才能不落后于行業,只要對市場變化采取積極應對的措施,拋棄掉“茍且偷生”的僥幸心理,09年的行業市場仍然是可以樂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