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價值我們更無需贅言。從國家品牌戰略到企業品牌打造,構建品牌的理念共識,可謂通達神州大地。然而,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重視過品牌?還是,多年來我們只是將其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呢?為什么多年的中國品牌建設至今還是碩果難存?中國的世界級品牌究竟何時才能橫空出世?
近幾年海爾愈加“低調”,今年年初聯想也開始了戰略重組,雖然華為的業績一直高歌猛進,但其另類的企業文化卻一直讓人難以恭維。中國的很多企業如今都已經邁向了“奔三“的年齡,俗話說三十而立,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企業,不知未來將依靠何種資本和競爭力屹立在全球化競爭浪潮中?
中國缺少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是個不爭的事實,這與我們正在與日俱增的國際大國地位極不相稱。憑心而論,中國人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從10年前引進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理念,到8年前倡導執行力,再到5年前崇尚品牌和企業文化,最近3年又開始盛行企業社會責任構建。中國工商管理界理論更新之快,以至于我們正迅速地與全球前沿管理思想步調一致。然而,多年來中國企業家言語上的豪邁與行動上的侏儒,卻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反差。以至于,今天諾大的中國,卻鮮有人真正理解品牌的本質是什么?品牌的核心又是什么?品牌的核心價值到底怎樣來衡量?
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是企業的決策者,至今還以為品牌建設就是申報中國著名商標或馳名商標,或是參與中國名牌評選。不少擁有這兩項證書的企業都覺得自己甚至已經是名牌、是品牌了。另外有不少的一部分人,雖說對品牌的認識已經跨越了商標識別階段,但依然還存在著這樣的理解誤區:品牌建設=巨額廣告投入,品牌推廣=砸廣告。這兩種典型的誤解看似平常,但卻深刻地暴露出中國企業界對品牌和品牌價值認識的無知,也客觀反映了中國品牌建設的任重與道遠。
品牌究竟是什么?品牌建設到底有什么價值?品牌建設的核心準則又是什么?我們在著手解決中國品牌建設困局之前,很有必要,首先進行正本清源。
品牌的本質是一種基因,企業建設品牌就是在培育能自我復制的獨特基因,各種資源條件都可以配置模仿甚至超越,但基因復制卻極難達到(況且,即使能對品牌進行克隆,由于人類心理復雜性的存在,也將使克隆品牌變得沒有商業吸引力)。品牌的核心內涵就是差異化和承諾。品牌建設的價值就在于為企業參與競爭提供了唯一持久源泉,品牌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過程,如何有效參與競爭、謀求長遠競爭優勢是多少企業家孜孜以求的夢想,然而在真正面對品牌投入時,絕大部分人卻選擇了沉默。業績為王、品牌添翼反映了中國企業家群體的短視;品牌為因、業績為果才是企業經營的王道。品牌建設的核心準則就是抵制誘惑、聚焦核心、協調全局、堅持不懈、不斷創新。品牌的建設過程沒有轟轟烈烈的偉大,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積淀與不斷強化。曾記得海爾的張瑞敏對管理大師德魯克這樣的一段話最為印象深刻: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同樣的道理,好的品牌建設不是靠幾個商標、一套VI系統應用或是巨額的廣告投入就能涵蓋的;持久的品牌也絕不會通過大躍進般的突擊而速成實現的。
中國的許多企業,只有當相關業務產生業績之后,才會真正考慮建設品牌。品牌建設干脆淪為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當銷售與利潤目標受到威脅時,經營者往往首先選擇削減用于品牌方面的投資以彌補損失。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愿與大家分享。不少企業的掌舵人,在中國一流學府任職特聘教授時,往往能對講臺下的聽眾滔滔不絕,宣講品牌的價值與魅力。但一旦真刀真槍要付諸于實踐,各種五花八門的推辭與理由則撲面而來;即使個別人的確能做到言出必行,可是大都的結局卻是:在風一陣火一陣的運動掀起之后歸于沉寂。這種現象不得不令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