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策劃公司與企業之間對市場的營銷過程我們一直有一個好比,就像杠鈴一樣,營銷策劃公司做市場就像杠鈴的兩個頭,主要解決是對產品等的市場總體定位、營銷渠道定位、吸引消費者促銷定位等問題,真正地打動目標消費者與競爭產品“離婚”,而與我們所策劃的企業產品“結婚”。企業就像杠鈴的中間部分,如何去通過全面的理解營銷策劃公司的方案,并且去執行好方案的每一個細節,并且能夠用最為簡單的方式執行到位好每一步,讓消費者有地方去購買產品。這樣產品在市場中成功率才能達到比沒有策劃公司進行策劃運行更快、更好地多倍增長機會,但營銷策劃公司不能“包養兒子”,市場隨時在千變萬化的,像目前的金融風暴你能預料得到嗎?行業的保護你能預料得到嗎?你的人力資源整合的非常合理嗎?等等,有時連國家、行業都解決不了的,你讓策劃公司承擔,是不是企業真是坐著等天上掉餡餅呀?
有這樣一個故事,來比喻企業與策劃公司的關系,我們覺得很貼切。說大樹給牛郎織女做媒成就了夫妻,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作為牛郎織女要感謝才是,但牛郎織女忽然提出一個問題,讓媒人大樹非常為難,也覺得很委屈,這個問題是牛郎與織女同時問大樹:好事做到底,你做媒人讓我們結成了夫妻,你能不能保證我們以后能生一個大胖小子?大樹認為這是你們夫妻之間的事情,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你們夫妻倆總不能讓我們“包養兒子”吧。
然而,在與企業合作中,我們卻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牛郎織女與媒人大樹這樣的新傳說。
而這種的新傳說經常會在與企業的談判中出現:
1、 我們花錢請你們來做策劃,你能給我們一個承諾嗎?在策劃后,我們的銷售能提升多少?
我們只能說我們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知道企業的產品品牌與產品賣點。要是策劃公司知道銷量,那么需要企業許多條件與外在的條件達成一致時才有可能有個初步的估計,但不會很準確。
2、 既然你們是專業的策劃公司,一定對自己的實力很有信心,你該不會對自己的策劃沒信心吧?所以你們應該給我們一個策劃后的銷售值來。
我們只對自己的專業的有信心,我們對吸引消費者來方案有信心,但這跟市場的銷量沒有關系,銷量是雙方配合努力與外在市場同力的結果。
3、 要不然這樣,咱也不說策劃費三萬、五萬的事,我們來一個風險共擔,定一個銷售目標,達到了,我們按10%給你計提,然后再支付你之前的每月基本策劃費用,這樣一來,你們不是拿得更多了嗎?
營銷策劃公司做的是腦力、專業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我們的風險是時間。我們不是銷售公司,我們沒有義務承擔這樣的風險。這樣的包養兒子的說法那是你企業自己騙自己。
4、 我們是買方,你活都沒有做,我們就要給你們付錢,這樣不合理吧?
到商場購買東西難道先可以把商品拿到家里,用上幾天再支付錢嗎?
5、 如果讓你們策劃了,到時候你說我們執行不到位,把責任都推到我們身上,這該怎么辦?
所以企業一定在人力資源、資金實力、市場現實要跟營銷策劃公司說的非常清楚,做得非常透明,不要隱瞞所謂的企業秘密,不要給策劃公司一種錯覺,這樣不但不會讓策劃公司按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策劃,按企業的現實進行市場定位,反而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如果是這樣的話,策劃公司把責任推到企業身上,那是太正常不過了。
6、 我們最怕你們給我們策劃一個方案,然后不考慮我們公司的資金狀況,最后賴我們執行不了,你們還不承擔責任,所以,我們還是風險共擔吧。
策劃的前提一定是雙方說實話,企業不要把沒有到手的貸款說是已經到位的資金,也不要說鋪貨的錢就是放在口袋里的錢,更不要說只要策劃做得好,多少錢都沒有問題。因為營銷策劃方案不是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合適與不合適的問題。
類似的話相信諸位同道中人都蠻耳熟能詳的,我們真的想向各位請教一下,當準客戶提出這些疑問來,我們該怎么辦?我們有些哭笑不得,所以每個問題后面所加的話都是我們后面通過十多年的市場實踐總結出來的。
這樣的問題,讓人感到企業的不成熟,也感到企業信心問題,更感到企業的風險意識太差。
這跟牛郎織女新傳一樣,給你介紹了對象,讓你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最后你的日子過得幸不幸福,能不能生個大胖小子,這也是我們應該負責的事嗎?
記得我們接觸的一家名煙名酒店的夫妻檔,讓我們現在想起來都不知該說什么好。
事情是這樣的。一家媒介公司說有這么個客戶,想找策劃人幫助事業發展,接觸了很多當地的廣告公司,都不太滿意,所以想多了解一下相關策劃行業的高人。媒介公司的人也是幾經輾轉聯系上了我們,那就見一見,聊一聊唄。
第一次見面是在當地一家五星級酒店的茶室,我們提前五分鐘先到了,那家名煙名酒來的是夫妻檔中的女的,十五分鐘后才到,仔細一雞窩,這人還算是比較精干。寒喧了幾句,這女同志就說了一句話,讓人有點費解,原話如下:“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接觸類似的營銷、廣告公司,他們給我們出的案子,我們都不滿意,有些直接就是賣媒體,寫的文案也不行,還有的公司張口就問我們能拿出多少錢做這件事,我們告訴他們,你不要管我們錢的事情,我們最關鍵的要看你們策劃的東西能不能吸引我們。”
我們不得不想起葉茂中的一句話:到底狗叫的專業,還是人學狗叫的專業。
備注:最后我們買單,因為她沒有買單的意思。
第二次見面是在一家福建人的茶館,因為第一次我們留給她的印象太深的緣故吧。這個“深”,一是我們確實很專業,跟她之前接觸的公司不一樣;“深”的還有一層意思,是我們談到的一些營銷觀點,她聽不太懂,所以“深”。這次他們來了四個人,公司的老大、她是老二、主管營銷的經理,還有一個司機,齊唰唰在我們對面端坐,有點三堂會審的架勢哩。
話題繼續在談他們的事業和我們專業的對接點。我們其實是有準備的,也針對他們的企業做了些許調研,因此,能準確的說出他們的一些癥結所在,可人家還依然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的老大說了一句話,我們還記的:“諸位老師對我們的問題分析的很到位,這些我們也都知道。我們現在就想知道,如何來解決,你們說到的解決方案我們也聽懂了,但我們就是不知道細節該怎么做,你能不能給我們示范一下。”
備注:此次幾百塊的茶水錢依舊是我們買的單,他們也沒有客氣一下,跑得比誰都快。
由于我們對這個項目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個項目我們已經在杭州運行過,有著相當的實踐經驗,要是項目掉了也可惜。幾位專家一合計,要不就給他們出一個營銷建議的PPT?在這里告訴其中的一些運行細節,最好先做個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