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每年舉行婚禮的新人數達1000多萬,每年婚禮綜合消費能力達2500億元,每年婚禮酒水消費額達120億元。這些數據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眾多酒企的目光。
近兩年,國內數十家酒企紛紛搶灘婚宴酒市場,如五糧液的“婚宴酒”、茅臺的“貴州喜酒”、貴州醇的“貴州醇喜酒”、山東蘭陵的“喜臨門”等等,都希望能在婚宴酒中分得一杯羹。
婚宴酒市場緣何不溫不火
不可否認,婚宴酒的市場“錢”景鼓舞人心,然而,目前市場上許多婚宴酒品牌的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產品的銷量始終不溫不火,甚至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那么,是何原因使原本看起來誘人的婚宴酒市場陷入如此局面呢?仔細分析婚宴酒市場,我們能夠略見端倪。
第一,品牌缺乏影響力。
品牌影響力是產品進軍市場的敲門磚,婚宴酒市場也不例外。五糧液婚宴酒之所以能夠開門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五糧液品牌的巨大影響力。同樣是專做婚宴酒品牌,其它知名度低的品牌自然處在一個較低的起點。例如,××喜酒已問世多年,雖然該酒質量、包裝都不遜色,但較低的品牌影響力讓消費者鮮有問津。
第二,消費方式特別。
婚宴酒的消費方式不像一般白酒,婚宴酒只會集中在婚宴場合消費。離開婚宴場合,消費婚宴酒的幾率幾乎為零。大多數消費者一生只結一次婚,也就是說,一輩子差不多只會消費一次婚宴酒,這樣的消費方式在整個快速消費品市場都顯得很獨特。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第三,價格定位上的尷尬。
雖然我國每年有1000萬左右的新人結婚,但這些消費群體經濟實力差距較大,分布于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婚宴酒的價格需求不同,這就造成了產品在價格定位上的尷尬,也難以明確自身的細分市場。同樣是以白酒消費用途劃分出來的行政事業用酒、商務用酒等,價格卻很容易定位于高端白酒市場。
第四,不容易建立品牌文化內涵的差異性。
提及白酒,自然離不開酒文化。婚宴酒的品牌文化內涵很明確,就是一個 “愛”字。然而,這也限制了婚宴酒品牌內涵個性的創新。眾多婚宴酒都是“愛”,很容易千篇一律,缺乏品牌的差異化個性。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