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字商業時代》報道 《非誠勿擾》、《梅蘭芳》、《葉問》、《女人不壞》、《大搜查》……2008年賀歲電影云集。
與往年相比,2008年的賀歲電影除了數量增多以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普遍增加了植入式廣告。除《梅蘭芳》、《葉問》等影片因為題材原因,不適合植入廣告外,其他所有影片中幾乎都能看到明顯的廣告痕跡。 其中,《非誠勿擾》里的廣告數量,更是讓很多對植入式廣告陌生的觀眾認識了這一電影的新“看法”。
對于《非誠勿擾》中的廣告,很多觀眾認為是一種打擾,傷害了自己對于電影本身的感情。當該片因植入廣告太多而受到觀眾、媒體抨擊時,導演馮小剛不平地說:“為什么只說國產電影,外國導演拍的為什么不說?”
的確,植入式廣告并不是新生事物,在《007》、《偷天換日》等很多好萊塢大片中早已出現。但是,“不說”的原因不是在于中國導演還是外國導演,而是如何將電影與廣告完美結合。
電影需要植入式廣告
“我愛吃菠菜,我是大力水手波比。”這句廣告詞隨著《大力水手》的熱播而風靡全世界, 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吃菠菜能使身體健康。
《大力水手》拍攝于1929年,70多年來的傳播,已經使幾代美國人都養成了吃菠菜的習慣。事實上,《大力水手》就是由菠菜罐頭生產商贊助拍攝的。所以,植入式廣告對于誕生于19世紀末的電影來說,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
最早開始運用植入式廣告的是歐美的電視公司,好萊塢使其發揚光大,成為一種令人注目的商業模式。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被列入2004年美國電影排行榜的37部影片中,都有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摩托羅拉、耐克等公司投放的廣告。其中,百事可樂的廣告一共投放到了7部電影中。
2005年,福特公司在好萊塢成立了專門的代理公司,其職責就是為公司品牌尋找植入電影的機會。有調查表明,美國2/3的電影業收入來自于增值部分,電視劇有75%的資金來自植入式廣告。
目前,中國每年的電影票房收入在40億元左右,僅相當于一個樓盤的價錢。據業內權威人士透露,中國電影產業整體利潤是負數,每年出產的300多部電影中,只有少數幾部盈利,其次是持平,大多數是賠錢的。加上盜版的猖獗,國產電影如果僅靠票房收入的話,恐怕很難走得長遠。所以,國內的電影商們也在不斷探索票房之外的營收方式。
2007年上映的國產影片《愛情呼叫轉移》邀請了范冰冰、伊能靜等12位女明星加盟,講述了一個離奇的都市愛情故事。劇情中給手機、Mp3、電信運營商、房地產項目提供了大量的植入可能。
最終,《愛情呼叫轉移》吸引了來自中國移動、康佳、諾基亞、萬象高爾夫花園,以及愛國者等廣告客戶的贊助。該片的票房收益并不高,僅1700萬元左右,但累計的廣告收入和置換廣告的價值總共將近7000萬元。
馮小剛從《不見不散》開始就有了植入式廣告的影子,并且在近年來的《手機》、《天下無賊》中將植入廣告的份量逐漸加重。
《天下無賊》中,兩個便衣警察在火車上用惠普筆記本電腦查疑犯資料,鏡頭定格為3秒。為此,惠普給出的價碼是50萬元。
2008年投資4000萬元的《非誠勿擾》,僅靠廣告就收回了一半成本。
也許,影片中插入廣告并不是導演創作的本意,但廣告卻是比票房更為可靠的收入保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