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fā)后,西方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隨之震蕩下滑,世界各國的經濟已經開始減緩,外貿出口是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減緩直接導致了我國大量依靠出口的生產企業(yè)相繼倒閉或者是陷入經營困難的局面,珠三角還因此時常出現(xiàn)局部短暫的小動蕩,加之去年的物價上漲,很多中國人都開始擔心我國未來幾年經濟的發(fā)展,但對中國來說,這些種種的不利因素里也蘊藏了很多的機會。
在珠三角地區(qū),大量已經倒閉的企業(yè)屬于一些典型勞動密集型,低技術,低經濟附加值的民營企業(yè),比如制鞋,玩具,服裝業(yè),經過二十年的發(fā)展,這些工廠的生產規(guī)模早就遠遠的超出了我國自身的市場需求,實際上讓我們變成了世界的工廠。廣東省政府出于經濟轉型的考慮,不采取措施挽救這類型的企業(yè),學者認為這是錯誤的,雖然大家都意識到經濟轉型的重要性,但顯然大家對于如何進行經濟轉型有著不同的看法,我想反對者的顧慮主要是認為在經濟減緩甚至是有衰退可能的情況下,突然要如此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倒閉,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動蕩。
我認為這種擔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至關重要,但并不代表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只要執(zhí)行者對可能發(fā)生地后果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準備,細心穩(wěn)妥地及時處理各種沖突,不見得就一定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動蕩,比如多年以前的公務員大裁員,不也是搞得人心惶惶的,但是通過國家有序地安排就業(yè)再培訓和相應的經濟補助,我們不是一樣順利地完成了龐大的政府機構精簡嗎,這半年來,廣東省政府的種種表現(xiàn),快速穩(wěn)妥的處理了各項事件,沒有讓事態(tài)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惡化,顯示出了他們對于問題的充分理解和準備。
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并不是由于政府的施政失利而導致的,而是因為世界經濟的滑坡直接導致這些出口企業(yè)倒閉,是夾著屁股一走了之的資本家欠下了大量的工人工資,地方政府作為執(zhí)法者妥善的進行安置處理,不但不會扣分還能相應的加分,只要政府的信譽還在,社會就不會有巨大的動蕩。
中國的政府有著強大的資金儲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富有行政干預能力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妥善解決局部短暫地經濟問題,當然這也許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局部問題,也許是動一發(fā)便全身的事情,也許無論是對與地方還是全國,都將帶了進一步的連鎖影響,相關的其他行業(yè)也會受到波及等等,但重要的一點是,在現(xiàn)在的局面下,無論政府采取什么措施,這些行業(yè)遲早都是要發(fā)生萎縮。
西方各國的經濟在未來的一兩年內仍然存在極大的疲軟和甚至進一步衰退的可能,換句話說,需求實質性的減少下,繼續(xù)保持原有的龐大生產必將導致嚴重的經濟虧損,到最后就是政府也只能是無能為力,所以這些行業(yè)的萎縮已經是一種必然。
那么是否能讓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讓其緩慢有序的萎縮呢? 我認為這樣無異與盲羊補牢,需求的大量減少導致的銷售大幅下滑,很多的這類型的企業(yè)早已陷入缺乏現(xiàn)金流的泥潭,加上大量的商品囤積,中國內需長期疲軟,內銷不暢,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供求關系已經嚴重失衡,在存在長期銷售不暢的風險情況下,就算是給其貸款也無濟于事,貸款只能增加銀行不必要的壞賬風險,拖得越久,工人的潛在的損失和其他相關行業(yè)的增多壞賬的可能就越大(因為沒有現(xiàn)金流的支撐),由此看來,不采取措施挽救這些必死無疑的企業(yè),只要不因此發(fā)生嚴重的社會動亂,那么這將是最為合理的方法,在這里我要強調的一點,問題不在于我們要不要救,而是我們能不能救。
看來關鍵在于如何妥善的處理這些行業(yè)的萎縮對全國的經濟和社會所將帶來地進一步的影響,我認為對于中國這是一場潛在的危機,但同樣也是一個加速變革的契機,接下來我將在下文一一陳述。
一. 促使改革的重心更多地轉移到如何擴大內需來增加就業(yè)的問題上。雖然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才是中國發(fā)展最為主要的推動力,但是出口貿易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如今出口下滑收入減少失業(yè)率增加的局面下,擴大長期疲軟的內需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緩解就業(yè)壓力和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因為消費本身就有著對經濟增長強而有利的拉動,而且還是我國居民改善生活的直接標志,那就不管是否有這場世界經濟的減緩,我國都將在未來把更多的目光轉移到內需上來,只是在這場經濟減緩給中國一些出口行業(yè)帶來的致命影響下,為了解決大量新生的失業(yè)勞動力,擴大內需而來增加就業(yè)就變成了一個較為迫切的課題,這場經濟減緩起到了一個加速的作用。
接下來我將探討中國將會如何擴大內需。我認為中國之所以長期內需疲軟,主要是因為社會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必然萌生一個儲蓄型的社會,導致了人民有錢不敢花。西方諸國都建立了完善的醫(yī)療保障制度,有像英國NHS一樣的國家免費醫(yī)療服務,也有像日本的全民強制性的公費醫(yī)療保險制度,還有像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國家醫(yī)療和個人保險相結合的制度,各國都找到了較為符合各國國情的醫(yī)療制度,不管什么形式,他們都達到了一個同樣的目的,那就是公民不用擔心有病而看不起病,相形之下,中國人要負擔的沉重的醫(yī)療費用,很多貧困家庭有時會因一名家庭成員的大病而弄到負債累累,家破人亡。
還有非常多其他的制度,比如失業(yè)保障制度,國家退休保障制度,經濟適用房制度等等,由于種種的這些問題涉及嚴重涉及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進行儲蓄,開源節(jié)流變成了以防萬一的唯一方法,沒有儲蓄的家庭在我國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是如果絕大多數的收入都變成了儲蓄,消費力自然就會減弱,所以我國要想擴大內需,必然要先對這些關乎民生大計的制度進行有效的改革,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任何的重大改革都是緩慢和艱辛的,由于國情的不同,不可能照搬國外的制度,所以只能耐心和不懈努力地嘗試各種可能性,
我國的政府在這幾年里不斷嘗試著各種改革,有時效果的確不盡人意,但是我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摸著石頭過河,有時被絆倒了,有什么要大驚小怪的,如果有人想要指責一些過失,那就請他拿出一個更好的方法,如果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還是別落井下石的好。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放緩,我國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到擴大內需的迫切性,我認為實質性持續(xù)加大民生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是未來二十年中國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和世界證明我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唯一方法,是關系到中國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