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企業就是一個水庫。
水庫周圍很多河流通向遠方——那是我們的縣級代理商。
每一個河流的兩邊,還有很多小渠——那是我們的鄉鎮終端商。 小渠的水流到麥田里,才算完成了整個產品的最終銷售——農民購買后使用。
有的企業去年銷售量很大。
但今年銷量很小。
他問我原因。
而我問他——
你水庫的水,流到麥田里了嗎?
2月初,到一個農藥企業做培訓,該企業老總問我,2009年的市場好做嗎?能不能有好的建議?
針對該企業目前的銷售額和所面臨的瓶頸問題——3年沒有突破3000萬,但在09年卻制訂了8000萬的銷售額,我問他,你這樣制定,是根據市場還是跟著感覺走?
他很老實的告訴我,兩者的因素都有吧。
我分析了他目前制定的營銷方案,認為需要改變方案,才有可能實現5000-6000萬的銷售額,至于8000萬,我認為有吹氣泡的嫌疑。
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該企業的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以殺蟲劑為主,只有兩個品種,我不否認產品的品牌效應,但靠單品上量,并且要翻兩番,難度可想而知。
那么該企業的銷售目標有可能實現嗎?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呢?
我的建議如下:
一、改變現有營銷思路及營銷模式,不應再進行全面撒網,而應重點突破。把招商放到次要位置,把優勢兵力集中起來,務必在單點突破上下功夫。
我建議,應當收縮陣營,做透區域市場,力爭成為區域市場上的最強音!
注意:收縮的是陣營,而非市場!
二、針對營銷團隊的實際情況,對人員進行分類。
可以把團隊人才分為三類,開拓創新能力極強的,屬于A類人才;新市場開拓能力弱,但善于動腦、技術服務能力較強的,屬于C類人才;介于二者之間的,為B類人才。
三、針對現有市場,對客戶進行分類。
大家都熟知二八原理,即為我們創造80%銷售量的伙伴往往集中在20%的大客戶手里。
我們把客戶也分為三類:20%的A類大客戶;30%的B類中等貢獻值客戶;50%的C類分散的小型客戶(低貢獻值客戶)。
若有負值客戶堅決實行溫柔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