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孔府家之六
其實,不只是孔府家酒,任何有理想的白酒都要面臨“三重門”。這“三重門”第一是“好喝”,第二是“夠面子”,第三可以叫作“講文化”。
“好喝”就是口感好,無論你什么香型、什么度數,也無論你怎么創新,落到實處還是酒民的這句話。這個問題不解決,有什么大志向都屬于無本之木。這是白酒企業必須首先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酒企業抓質量、搞技改、創香型,做的都是這個層次的事情。像張弓搞的“去掉包裝喝好酒”的光瓶酒,突出的就是好喝又實惠。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但有的喝酒場合實在不能圖實惠,比如一些地方小酒本來是很“好喝”的,當地人自家喝酒掂酒壺去打來散酒喝,比張弓的光瓶酒還經濟實惠。然而家里來了客人,就不好用這個招待了,不是不好喝,而是規格不夠。這個規格就是要給足客人和主人面子。企業在做好酒水的同時,下大功夫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就是為了讓酒民在這個場合“夠面子”。
“好喝”又“夠面子”還不行。比如日本品牌的汽車,質量性能那是沒得說,國際大品牌也“夠面子”,但偏偏被部分中國消費者極力排斥,就是因為不喜歡日本這個國家。這個不喜歡就上升到文化層面了,成了情感因素。比如商務招待,同價位的白酒一般不會選擇金六福,“那是家里過喜事喝的酒”。這怪不得別人,是金六福自己給自己的定位。而金六福也靠這個定位贏得了喜宴市場。而“今世緣”這個品牌,傳遞的文化信息第一聯想就非常適合婚宴。這就是“講文化”。
所謂眾口難調,怎么算“好喝”?是沒有絕對標準的;怎么才“夠面子”,也分不同群體和不同場合;講什么樣的文化,就更加千差萬別了。正因為有這些差異,才給白酒的營銷提供了千萬種可能,使得白酒品牌家族異彩紛呈。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好喝”、“夠面子”和“講文化”這三個層面上做文章。
孔府家也面臨著這“三重門”。
其實,孔府家酒在質量和口感上一直做得很扎實,尤其近幾年來的工藝改造和創新,使孔府家酒在原來的基礎上具備了特色鮮明的獨特風味。盡管創新無止境,但孔府家酒可以說已經跨越了“好喝”這重門;而喝孔府家酒是不是“夠面子”呢?簡單地說,支撐“夠面子”至少要具備兩大因素:一是名氣夠大,二是價格相當。至于價格,孔府家酒從商務招待到小友聚會,都有當得起的酒;名氣也不能說不大,但給更多市場區域的感覺是依然淡出,“知道這個名兒,早不見了這個酒”。
直接地說,孔府家酒如果不能繼續保持目標市場的活躍度,那么,現有的檔次和曾經的名氣都將被浪費。所以,對于孔府家而言,“夠面子”這重門,還是一腳門里一腳門外。
如果競爭者都做到了“好喝”和“夠面子”這兩重門,那么,“講文化”將成為大家最終的市場區隔。“儒家文化酒”的定位,給孔府家酒設定了方向。但從目前來看,也僅僅是方向。孔府家已經遙望到“講文化”這重門,但還遠未跨近更別說跨越了。也就是說,孔府家酒到底通過哪些因素和方式,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哪些精神?這個問題不僅要明確回答,還要廣泛傳播,任重而道遠。
不同志向的酒對自己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地方小酒只追求“好喝”就能夠滿足市場野心,而孔府家顯然遠不能滿足于此。孔府家不僅要“好喝”,還要“夠面子”。而要成為一線大品牌還必須“講文化”。這“三重門”只是打個比喻,確切地說,應該是白酒品牌塑造的三個層次、三種境界。它們都不能一勞永逸,也都不能相互割裂。但分開談的意義在于,通過分析才能找到不同階段的著力點。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