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寒潮里,在消費者普遍信心低迷的環境下,保健品這樣的“類奢侈品”能否安然過冬。這樣的經濟寒冬,又留給我們營銷人什么樣的機會?我們如何運用這些機會,在寒冬里創造奇跡,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經濟寒冬的影響
2009年,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多人對保健品行業的未來產生擔憂。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保健品不折不扣屬于奢侈品,在經濟學里是需求彈性大的產品,在經濟不景氣的前景下,保健品營銷的命運自然有足夠的理由令人堪憂。
本著憂慮的思想,很多保健品公司在經濟低潮面前手足無措,很想改變現狀,但就像老虎看到刺猬一樣,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更多的人選擇了保守,年底給員工放長假就是保守的策略之一。
而我們把眼睛往另外一面看,又發現,很多公司的產品如保健水杯、保健內衣、火灸褲等,卻賣得紅紅火火,頻頻見諸于報紙、電視等各大媒體。此外,一些不見于媒體的產品,一些功能性比較強的產品或大眾化的產品,如專門針對三高人群中某一種疾病的產品,松花粉、冬蟲夏草、蜂膠等產品,同樣賣得如火如荼。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究竟是我們的“心理蕭條”,還是“經濟蕭條”?《人民日報》1月7日發表文章,聲稱當前很多人的心理危機的危害勝過真實經濟的影響。高效率的信息化似乎讓人們高估了這場金融風暴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至少高估了當前經濟狀況對保健品行業的影響。
09年保健品行業或可增長
追根溯源,保健品行業其實在2007年就已經到了寒冬了,經歷了兩年的大力整頓和殘酷洗牌,現在剩下的要么是市場基礎非常好的企業,要么是經營思路非常靈活的企業。而保健品市場則因為市場的持續教育,比以前的空間更為廣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更為強烈。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不生病”是很多人的最低要求。人們會在某些方面捂緊腰包,但在健康方面,則會追加投資。
此外,由于保健品行業的目標群體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和女性,這兩類人群一個不需考慮失業問題,消費信心影響最小,另一個消費意識非常強烈,與11年前的經濟危機情況相比,手頭的儲蓄更多,消費信心和消費力也足得多。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保健品已經向剛性需求邁出了一大步。當前,國家拉動經濟的重大舉措便是拉動內需,而拉動內需的最好辦法便是加大營銷力度,企業營銷做好了,便能進一步促進人才就業,強化消費信心,實現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對于保健品行業而言,加大廣告投放力度,對于2009年的增長,將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少企業都在謀劃在2009年巧打廣告,用最少的投放最大地撬動市場。而保健品行業可以說是中國廣告的先鋒行業,三株的小報、紅桃K的墻體廣告、中脈遠紅的軟文、腦白金的電視廣告……2009年,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政策用于支持企業擴大消費者需求。
綜上所述,對于保健品行業而言,面臨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2007年的寒冬,到2009年,或許能迎來另一個春天。
過冬需“廣積糧,緩稱王”
市場壓力越大,意味著競爭越激烈。經濟越不景氣,越需要打巧仗。從心理上,則需要做好“打大仗,打惡仗,打持久仗”的準備。任何營銷策略,都要準備幾套備用的替代方案,以備不測。別將所有的寶都押在單一的經營活動或產品上,環境只給企業提供了十分苛刻的機會,相比之下,消費者嚴謹的預算,相對應的產品、宣傳、價格也需要更為嚴謹。
給企業過冬的八大舉措
學習兵法,是為了不按既定套路用兵。研究對手,是為了跟對手進行區隔化。趁當前你的對手們都在觀望和迷茫,積攢力量,苦練內功,潛居抱道,待機而動。筆者對保健品企業提出8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改變思路
從對產品的關注,轉變為對人的關注。
不少企業每天都宣傳“以顧客為中心”,事實上卻是徹頭徹尾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什么,就銷售什么。企業銷售什么,顧客就購買什么,而不是根據顧客的需要改變產品結構。
此外,從廣告的角度,可以看出,蒙派營銷依舊沒有升級為最新的理念。蒙派廣告最常見的手段是“恐嚇”,縱觀現在的報紙,凡是保健品廣告,很少不恐嚇的,導致消費者看到類似的廣告,“抵抗力”就迅速提高。
消費者久病成醫,關于他的疾病,控制不好會造成什么,他清楚得很。對于原本就很痛苦的消費者而言,再進行強力地“恐嚇”本身也是不地道的做法。
保健品行業按照慣例,一篇產品軟文廣告撰寫的價位在2000-30000元不等,但隨著市場的發展,這些廣告漸漸地失靈,相反,一些“山寨版”的廣告效果卻很好。這些山寨版的廣告不從產品本身去介紹,而是以“人”為依托,包含產品的宣傳素材,往往一篇整版廣告能產生10萬元的銷售額,一檔節目能接進700多個電話,令傳統廣告策劃高手汗顏失色。
以上只是從觀念的角度強調思路的轉變,在思路上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如果企業營銷人之間能組織人際關系圈,相互交流后,會發現思路之廣袤,讓人按捺不住想立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