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傳得沸沸揚揚的乳品事件總是不斷有新聞出現,風頭大蓋過了娛樂資訊,先是由國內的乳業巨頭打頭陣,外企跟著也是迎難而上,隨著不斷曝光的乳品質量、結石事件,盯得眾多的媒體和消費者目光都酸痛了。
具南方日報2月23日報道:多美滋可能致結石的恐慌還沒有消散,惠氏成為下一個被懷疑的對象。昨天,重慶患兒家長李雪鋒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長期喝惠氏奶粉并確診結石的19個患兒名單,其中有4名來自廣東。昨天惠氏中國公共關系經理余平對此表示,惠氏產品經質檢部門檢驗絕對不含三聚氰胺,寶寶發病或與自身體質有關。
2009/02/26質檢總局:惠氏奶粉符合三聚氰胺限量標準
2009/02/27中國國家質檢總局:中國生產的惠氏奶粉沒有問題
每日商報3月3日報道 :惠氏等奶粉被指含三聚氰胺導致寶寶結石一事,昨天又有新進展。國家衛生部有關負責人稱,對于公眾的懷疑,政府部門將跟蹤調查惠氏、多美滋等品牌的奶粉,只要有了明確的調查結果,將及時地向社會公布。
外企真的沒有問題?
外企進入中國市場這么多年,公關策略可深得精髓。
總之,看來是在國內的所有乳品企業難以獨善其身,連外企的質量也和我們一樣,這是全社會對質量的認識整體提高了呢?還是一窩蜂的去炒作呢?這既是諷刺也是提醒,至少這說明幾個原因;
醫藥/食品營銷專家查鋼認為:一方面可能在加工技術上,外企長期執行的是雙重標準,在國內銷售的乳制品有的根本達不到國際質檢標準或是執行的舊標準。另一方面說,這也可能是國家質檢部門對外企質量光環的過度信賴,長期以來放松了警惕。
查鋼指出,在八十年代初,日本產品就曾向中國實行過雙重標準,日本國內把生產的最好的產品留在國內消費,次一點出口到歐美,再次的一點才到東亞,最后的才給中國。從這次的乳品事件中也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力自信心的增強,正是我們國人對乳品質量的重視,不管是以三鹿、蒙牛為首的打擊對象,還是對多美滋的強制再檢,我們消費者不會再相信任何品牌,哪怕你是所謂的洋品牌,我們只相信數據,只相信科學的結果。
引用消息:而具新華社電,針對媒體和消費者關心的“質檢總局近日公布的一批進口味全奶粉被檢出阪岐腸桿菌”的報道,質檢總局官方網站1月20日公布的信息表明,進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早已對該奶粉依法進行了退運處理,不合格奶粉并未進入國內市場。
外企的奶粉就真的安全嗎?
醫藥/食品營銷專家查鋼認為,在國內乳業品牌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集體陷入困境之時,洋品牌本來想利用這次乳業事件,在全國重新圈地跑馬,可是他們同樣在質疑中露出了狐貍尾巴,不管多美滋結石如何,惠氏奶粉如何聲明,洋品牌是改變不了國內的乳業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