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奢侈品”,沒有信仰的企業,沒有自信的企業,沒有一定財務自由度的企業,都沒有條件談愿景。但惟其“奢侈”,愈發顯得難能可貴。
愿景的“奢侈”屬性
愿景是企業更高層次的追求,介于信仰與追求之間,是企業的中期追求,類似于人們常說的理想,愿景比信仰低一個層次(信仰通常是永恒不變的),但比追求高一個層次(追求通常是短期的)。愿景的存在是為了激勵那些已經過上中產階層生活的人們繼續往前走,為了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去奮斗,為了非物質利益去奮斗,以體現人的價值,一般是看未來10~20年。按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照馬斯洛的人性模型,當人們不再為衣食住行而煩惱,不再為安全而擔心的時候,就會逐漸把注意力轉到受人尊敬,去追求非物質利益,直到自我實現。所以說,談論愿景是有前提條件的,不是處于什么階段的企業都可以談論的,否則愿景只會流于形式,無法起到激發人們內心動力的作用。
面對今天這樣一個動蕩的市場和環境,人們的貪婪暫時受到了壓抑,但是充滿了恐懼,大家急需找到一個良方來擺脫恐懼。其實恐懼和貪婪是對孿生兄弟,沒有貪婪就不會有恐懼。那么,愿景是否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擺脫恐懼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企業有了明確的愿景,其境界就變了,不再為今天、今年甚至明年的業績擔心,而是為了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奮斗,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看到燈塔一樣,盡管航行途中有曲折,有波浪,但是這一切都是正常現象,大家可以用平常心從容面對各種挑戰。
愿景絕對不是老板一個人的事,而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共同設計的美好藍圖。記得我1986年加入惠普不久,中國惠普在1988年做出了第一份公司愿景,那幅畫面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其中的一個理想就是有朝一日中國惠普要成為在中國最受人仰慕的企業。正是為了這樣一個非物質利益目標,當時的中國惠普員工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盡管當時中國并沒有這樣一個評比(在美國已經存在多年了),但是公司員工都相信早晚有一天中國會有這樣的評選,而在一家令人仰慕的企業工作無疑是令人羨慕的事,那時候我們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大家都不是因為錢而工作。直到2001年,大家的理想實現了,中國總算有了最受人尊敬的企業評選,從第一屆開始,中國惠普一直都是中國最受人尊敬的20家企業之一。可以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提出這個愿景到實現自己的理想,中國惠普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這不是急功近利的企業可以想象的一件事。
其實,在中國這樣一個拜金主義非常嚴重的市場環境中談論愿景,似乎過于“務虛”。正因為如此,有愿景的企業就顯得難能可貴,如果一個企業有真正的愿景,自然就不會出現三鹿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企業真正有愿景,就不會為了發展速度而放棄企業的道德底線,因為追逐金錢是沒有底線的,而追求受人尊敬是永恒的。當然拜金主義的流行也與媒體的誤導有關,因為絕大多數媒體的評比(除了最受人尊敬的企業和年度雇主以外)都是看企業的經營業績。在中國,不管企業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賺到了錢,就是好樣的。不管是賣假藥的,還是忽悠人的,是官商勾結的,還是貪污腐敗的,只要有了錢,就會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成為名人,所以才出現了“噸位決定地位”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們為了有地位,只好超速成長,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違背自然規律去盲目擴張,直到東窗事發。
為什么會這樣“集體無意識”?記得很多年以前,我與一位企業家談過這樣一個話題,就是為什么民營企業都急于做大,做大了到底有什么好處。那位企業家告訴我:如果你想與縣級領導做朋友,至少要做到10億元的營業額;如果你想與市級領導做朋友,至少要做到100億元;如果你想與省級領導做朋友,至少要1000億元。說穿了,這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化傾向,在中國這樣一個幾千年以來都是官本位的環境中,衡量一個企業家成敗的標志,不是企業是否有愿景,也不是是否受人尊敬,更不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什么獨到的價值,而是能否當官,尤其是成為各民主黨派的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這就是很多人的追求。不過存在就是合理的,當官在中國有很多好處,比如自身的安全性會提高,比如找企業麻煩的人會減少,比如會獲得更多的尊嚴和信任。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有四個不同層次的企業:第一個層次是剝削型的,處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為了老板(及家族)的個人利益,企業不擇手段地剝削員工,這在珠三角和很多以加工制造型企業為主的地區并不少見;第二個層次是自私型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開始考慮把好員工留住,因為好員工能幫助企業賺錢,即使是為了老板自己的利益,也要把一些員工哄好,盡管出發點還是自私的,但是員工總算感受到了老板的一些“善意”;第三個層次是互利型的,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得到了政府的認同,老板開始有點安全感了,這時候他們才可能從長計議,考慮戰略問題,考慮建立一種相對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讓大家一起分享企業的成功,分享利益,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很多企業開始搞期權,搞員工持股;第四個層次是回饋型的,企業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老板的生活已經穩定在富裕階段很多年,并得到了很多榮譽與業界的認同,企業家在當地也獲得了社會地位,這時候人生進入追求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他們開始考慮如何回饋社會,回饋員工。我認為,至少要達到第三個層次和階段,企業才具備談論愿景的部分條件,而在前兩個層次是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