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溫州街頭,經營進口葡萄酒生意的專賣店越開越多。在一些宴請中,總能出現洋葡萄酒的身影。可以這么說,進口葡萄酒在溫州有日漸風靡之勢。2008年,溫州進口葡萄酒的進口數量及貨值均居浙江省首位。
同城媒體做的調查稱,每瓶葡萄酒平均進口價約為29元人民幣,但進了溫州市場,經過溫州人的包裝推廣,零售價就翻了好幾倍。
進口葡萄酒生意,給我們上了一個生動的市場課。雖然“無中生有”早已是溫州商人的看家本事,但這一個堪稱溫州版“芭比娃娃”的故事,實在是值得探討的商業案例。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年初來溫講課時,講到了一個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國是一個以制造為主的國家,比如生產一個芭比娃娃,出廠價是1美元,賣到美國的終端零售價是10美元。國內生產商們因為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只獲得了其中的1美元,但是歐美各國控制了銷售環節,獲得了9美元。
“芭比娃娃”的故事告訴我們,今天的國際競爭已經不是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一個全新的全球產業鏈競爭。零售巨頭“沃爾瑪”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誰在產業鏈中居于主導地位,誰就可以拿到九美元,因為,它決定著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
正當我們的制造業面臨著諸多困境的時候,從進口葡萄酒生意,我們看到了溫州版“芭比娃娃”的身影。當年,溫州人在國內開先河的“虛擬經營”,就是較早領悟到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不同價值,第一只腳邁進了在國內賺“軟九元”的經營之門。
這一次,溫州人是把“進口葡萄酒”在全球產業璉產生的“軟九元”留在了國內,沒被老外賺走。筆者曾經采訪過一位經營進口葡萄酒的溫州老板,由于掌握了中國的銷售渠道后,回過頭去收購了他的供應商——意大利一家酒莊,讓意大利成為其生產基地。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許正給我們這種契機來調整和轉型。“郎大炮”說過一個觀點:制造業遭遇的現狀不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家不勤勞,不是傳統行業有什么錯,我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只在加工制造里面下工夫。而真正該提高生產力的方法,無論傳統行業還是高科技行業,都應該進入到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6個領域,這樣才能提高生產力。
基于這一點,國人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聰明、遍布全球的營銷網絡,在可預見的未來,暢飲到產業鏈中的那一杯“葡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