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前不久在煙臺佳釀酒窖遇到一位來自美國的客人,他在北京經營著一家高檔餐廳,正在嘗試中國菜與中國產葡萄酒的搭配,此次到煙臺一方面尋找正宗的魯菜,另一方面希望能在煙臺遇到一些中國產的不錯的葡萄酒。
在佳釀酒窖,主人精心挑選了幾款國產酒讓他品嘗,首先開了一瓶煙臺蓬珠的意斯林干白。這款酒價格低廉,口感清新,如此之高的性價比立刻得到客人的認可。接著又開了一瓶水晶干白,這瓶酒更是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喜出望外。
品嘗結束以后,他根據主人的推薦挑選了陜西西安的戶太甜紅、云南太陽魂酒業的水晶干白、鄉都酒業的鄉都·安東尼葡萄酒、麒鹿冰酒、香格里拉迪慶高原產區的高原2700干紅等二十多款不同品種、不同產區的國產酒。臨走時,美國的客人說,此次煙臺之行收獲非常大,這些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店酒”,和中國菜搭配起來簡直棒極了。
佳釀酒窖主人告訴記者,酒窖經常接待這樣的一些客人,他們來到店里就想找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有時候喝到一些小酒廠產的物美價廉又極具特色的葡萄酒,就會問:現在平常可選擇的酒也非常多,為什么很難遇到這樣的好產品?
從這些客人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消費者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是由南到北一片紅,更不是由東到西全是赤霞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消費者只是在被動的接受酒廠和釀酒師的選擇。但是隨著對葡萄酒認識的逐步加深,大部分消費者不會一直滿足于目前大部分國產葡萄酒,同質化嚴重、互相之間很難找出什么差別,而是要去嘗試更多的不同的東西,然后去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酒。雖然葡萄酒消費在中國起步晚,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就會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
應該說,葡萄酒是地域化特色最突出的一種農產品,國產酒里面也有很多有當地特色的產品,煙臺產區的意斯林、蛇龍珠,天津產區的玫瑰香,云南產區特有的水晶葡萄,西安的戶太等等都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力。但是相對于主流品種來說,這些仍然是少數。
著名葡萄與葡萄酒專家晁無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葡萄酒業”座談會上曾經這樣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說:“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葡萄酒既要遵循國際上的基本原則,同時要有自己的創新。我們國家的氣候,不是地中海型氣候,我們也沒有一個波爾多。諸多方面的不同決定了,我們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
現在中國種植的主流釀酒葡萄品種基本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本地的山葡萄、毛葡萄短時間內難登大雅之堂。如何使外來品種本地化,或者說如何為這些品種在中國找到適合的“家”,是挖掘葡萄品種特色、展現葡萄酒魅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葡萄酒的概念營銷,熱火朝天,動輒北緯37°、東方波爾多、小產區、高樹齡等等,其中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在國外,葡萄酒的特色更多的是由葡萄所在的產區決定,但在中國,這種地域化特色還不明顯,或者說,我們的釀酒葡萄栽培還不夠成熟,到底哪個產區適合種什么樣的葡萄品種?不同的品種在不同的產區會表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很多東西都還沒有經過細致的研究和思考。
現在也能看到,很多企業開始重視葡萄基地的建設,并且探索品種與產地的關系。一批有特色的酒莊也建立一起,一些中小企業也不再單純模仿大企業的產品,如果這些好的現象成為一種趨勢,相信中國特色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中國的葡萄酒產量逐年提高,但中國葡萄酒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卻無從談起,這跟中國葡萄酒的整體水平是分不開的。縱觀世界各地名酒,無不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中國的葡萄酒要想走出國門,這一步是必須要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