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化牌 文化是最有效的驅動力
中國自古就有“酒國”文化的傳承,中國酒的歷史其實就是黃酒的歷史。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葡萄酒作為國外的“舶來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鐘情。大家不僅僅是將品嘗葡萄酒作為一種浪漫的形式,而是將它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來,特別是進口葡萄酒的銷量攀升地很快。
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消費者的飲酒文化不可避免地開始裂變,反觀我們的國產葡萄酒文化幾乎是空白,除了好喝、健康、時尚等概念的提煉外,很難找出更吸引人的地方。
如今,進口葡萄酒商盯緊了中國市場,新舊世界國家的葡萄酒大量涌入國內。在“2008廣州國際名酒展暨第三屆世界名酒節”上進口葡萄酒高唱主角,來參展的企業不乏國外著名的百年酒莊:像法國諾曼底敦龐酒莊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個多世紀前;曾為路易十四國王婚禮獻酒的法國巴黎莊園;始建于十五世紀中期(斯特梵大公時期)的羅馬尼亞湖西莊園……這些深具淵源的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后,要國人接受必然要經歷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國產葡萄酒企業要抓住這個時間差,在提升品質、選擇好渠道的同時,挖掘品牌內涵,用文化作為內在的驅動力,引導消費,爭取在歷史與現狀中突圍,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結合點。
中國葡萄酒的文化傳承
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還是外交,皆可聞到濃濃的酒香四處彌漫。從樓臺亭榭到寒塞冷關,從小橋流水到大浪淘沙,從茅屋矮籬到深院高墻……
史書中關于葡萄酒的最早記載是《史記·大宛列傳》。自漢武帝建元年間風塵萬里的張騫將栽培葡萄與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從西域帶回漢家中土。兩千多年時光荏苒,有過繁榮鼎盛,亦有低潮沒落,葡萄酒的東方之韻綿延不斷,那些燦爛,分明已融入了華夏文明的血脈……
酒仙李白在《對酒》中寫道: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記載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羅一樣,作為少女出嫁的陪嫁,可見葡萄酒普及到了民間。后來的元曲、明清小說中都有大量關于葡萄酒的生產、消費的描述。
最有名的詩句莫過于唐朝王翰所作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如此多可挖掘的歷史文化,早已滲透到民族血脈中。所以,面對進口葡萄酒悠久的歷史,國產葡萄酒不應自卑,或是一味地模仿。而是積極樹立健康的心態,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引發國人的情感共鳴,壯大消費群體。
藝術從旁輔 樹立自己的品牌
曾為嘎納電影節晚宴供應葡萄酒的普吉奧酒莊在“2008廣州國際名酒展暨第三屆世界名酒節”上的亮相很是驚艷。其藝術桶裝葡萄酒始創于2000年,至今,已收集世界知名藝術家創作的近百個藝術作品,在倫敦、東京、布魯塞爾、加拿大等世界各地,法國“普吉奧藝術酒桶展”讓很多人耳目一新,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也讓很多同去參展的企業驚嘆:“原來葡萄酒還可以這么做……”
反觀我們的國產葡萄酒企業,一味地模仿實現不了超越。只有結合自身特點,把握住國人的消費心理,做出中國人自己的具有國際水準的葡萄酒,才能立足中國,走向世界。打好文化牌,從藝術中尋找靈感,堅持品質的提升與科學傳播相呼應,如果能夠讓消費者印象深刻并喜愛上,這樣,企業離成功怎么會遠?所以,國產葡萄酒企業不應急于求成,只顧眼前利益,而應從長遠來看,用科學發展的眼光進行文化推廣、品牌營銷,應勇于創新,使品牌具有個性化、讓其人格化,向成熟的產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