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是在寫梨花,分明是在說品牌。強勢品牌、弱勢品牌,長期品牌、短期品牌,外來品牌、自有品牌,大眾品牌、貴族品牌……單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這塊熱土上涌現出的品牌就看不完,數不清,絢麗繽紛,成為一道迷人的風景。
這是一個品牌競爭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品牌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品牌成為企業競爭的法寶,出擊市場的利器。正如美國營銷專家拉里•萊特(Larry Light)所言,擁有市場將比擁有工廠更為重要,而擁有市場的惟一辦法是擁有占統治地位的品牌。一個企業的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產品會過時或落伍,或被競爭者模仿,品牌則是獨一無二的。企業家們費神勞思,各盡所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也成為國家經濟實力的代言人,國家經濟水平的晴雨表。
中國經濟在經過2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后,市場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基本上告別了“短缺經濟”狀態下的賣方市場,買方市場正在全面形成,而且勢頭異常迅猛。買方市場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產品供過于求,部分工業企業生產能力過剩。企業要想贏得消費者,就必須更新觀念,創建適合當前市場或潛在市場需要,在“質量、性能、價格、營銷、服務、聲譽、關系”等方面“全優”,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底蘊的品牌。
綜觀世界經濟發展歷史,強勢品牌的大規模產生都依賴于兩個方面的條件。首先是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這不僅意味著品牌產品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還意味著可以確保品牌應有的質量與功能。其次,要有龐大的市場。大市場是大企業的土壤,大企業是大品牌的載體。大品牌是大市場發展的要求和結果,大市場是產生大品牌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使品牌日漸活躍。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如果按人民幣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已居于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龐大的經濟總量,強勁的增長態勢,加之13億人口的大市場,使我國產生若干世界級強勢品牌成為可能。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有過5000年輝煌的歷史。但是近現代,各種內憂外患使得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新中國成立之后,發展經濟、建設繁榮昌盛的國家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打造世界級強勢品牌,是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夙愿。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的品牌”。1992年6月26日,我國成立了以“創造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發展名牌”為宗旨的“弛名商標保護組織”,標志著我國品牌培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95年以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年一度的“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的評價工作,把品牌事業從理論引入實踐。2001年,伴隨著中國“入世”的步伐,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制定了《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開展了中國名牌產品評價認定的試點工作。2002年,從中央到地方正式啟動了名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