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時選擇瘦身無比艱難,而蕭條期的果斷勘稱利落
中國企業家雜志社長劉東華評價柳傳志和張瑞敏在中國企業史上的地位時說,前者是善于用復雜捍衛純粹、在理解和尊重各種邏輯的過程中安全地強化和放大自己的邏輯的“偉人”,后者則是堅持用純粹應對復雜,卓爾不群、我行我素地追求成功、揭示規律的“圣人”;偉人通常以空間的征服得其大,圣人則往往以時間的延伸成其久。
經濟蕭條下,東華的總結我非常贊同。但海爾轉型絕非大象轉身這么簡單,在行業產能過剩、利潤稀薄、競爭慘烈而被迫轉型的背后,張瑞敏果真洞察到未來商業真相而斷臂求生回歸?抑或制約海爾瘦身、輕裝的藩籬已拆除?甩脫產品制造后能否真正讓品牌與服務支持海爾前行?
繁榮時選擇瘦身無比艱難,而蕭條期的果斷則容易得多,對于海爾而言,這一天終于來到。
冬泳的背后
楊綿綿把食物比作訂單,如果訂單充分,就不愁食物,這個食物就是現金流,很多產品換不成現金,因此企業會感到冷餓。是不是零庫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有多快地把產品交到顧客手中。如果你能持續,那么企業才能存續。
對已是世界級品牌的海爾來說,即使是寒冬,用業內人士的話講,訂單也不應是最擔心的問題,而如何使顧客愿意持續購買海爾產品并支付品牌溢價,那才是重中之重。這也是海爾能否持續站立潮頭所要解決的關鍵所在。張瑞敏現在給出的答案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海爾不僅要“過冬”,還要學會“冬泳”,而不是“冬眠”。在筆者看來,海爾用25年的時間換取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企業深刻反思,要“冬泳”需要的不僅僅是意志和信心,更重要的在于體力和堅持。
創新顧客價值
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家電制造產業鏈中,逐漸淡出生產制造業務,實施制造外包交給臺商這樣的專業代工企業去做,而自己專做營銷和服務,這是海爾目前高調推進的戰略轉型。張瑞敏在海爾內部強調,海爾以后的發展需要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25年來的市場競爭和風雨洗禮,張瑞敏意識到企業間的競爭已全面進入到商業模式的競爭,即體系的競爭。而商業模式的第一要素,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以前中國企業追求的是大而全,靠規模和產能來掌控利潤和市場,但在全球產業分工已精細到神經末梢的今天,海爾終于明白為客戶創造價值、持續占領顧客心智比“真誠到永遠”更震撼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更迫切、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