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商務部正式否決了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中國匯源公司的提案。
同時,商務部認定此項并購將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
一方面,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綁銷售果汁飲料,或者設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條件,集中限制果汁飲料市場的競爭,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
另一方面,并購還可能會擠壓國內中小型果汁企業的生存空間,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競爭格局造成不良影響。
紛紛擾擾半年多的并購案終于落下帷幕,可口可樂哭了,但,中國網民們笑了。
在2008年9月份,可口可樂提交并購申請之后,網絡上響起一片激憤之聲。
新浪網開展的“你同意匯源被可口可樂并購嗎?”的網絡調查,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有超過40萬網民參與其中,有近8成反對被并購。
其間,保護民族品牌、保護民族產業的呼聲也成為網絡的主流聲音。
在網民們的一片反對聲中,可口可樂顯得異常靜默——雖然有一些經濟學家及社會精英表態支持此項并購,但大多數網民卻是一邊倒地反對。而這種反對的聲音也呈現出螺旋效應,成為網絡輿論的主調。
但是,在這風高浪急的輿論漩流中,我們卻不見可口可樂有任何動作,似乎其對民意的表達漠然不覺。
相比于可口可樂的靜默,之前兩樁涉及外資并購案的兩個主角——娃哈哈與三一重工,卻對民意輿論的反應顯得異常敏感。他們積極地通過民意營銷去影響政府對事件的決策結果。
在面對凱雷擬收購競爭對手徐工的事件上,三一重工總經理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中力陳此事的弊端,使其本人及事件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同時也使外資并購的話題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凱雷收購事件因此受阻。
而娃哈哈面對達能的發難,同樣拾起了民意營銷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娃哈哈知道,如果單純從法律的框架下與達能對抗,兇多吉少,所以,娃哈哈獨辟蹊徑,從新的角度回應達能的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挑釁。于是,宗慶后舉起了保護民族產業、民族情結的大旗,并廣泛發動媒體輿論的造勢勢能,指責達能是如何不遵守商業道德,它在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搞垮中國企業,同時將娃哈哈描述成一個被壓迫的弱勢群體。并請工會、職工代表、銷售代表、經銷商、學者等各種利益相關者連續發表聲明,大有把達能葬送于“人民輿論”的汪洋大海之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