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它外包出去,交給臺商這樣的專業代工企業去做,而自己專做營銷和服務,這是海爾集團目前正在推進的戰略轉型。
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家電制造產業鏈中,逐漸淡出生產制造業務,把它外包出去,交給臺商這樣的專業代工企業去做,而自己專做營銷和服務,這是海爾集團目前正在推進的戰略轉型。
改革開放讓眾多跨國公司“入關”,中國市場的競爭儼然國際競爭,中國的龍頭企業不免產生國際化情節,然而并購并不等于利潤。聯想成功收購IBM的PC業務的溢美之詞尚未絕耳,楊元慶已經為金融危機中的市場所困,65歲的老人只好再度出山。海爾擱置收購計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海爾觸手可及的“世界500強”漸行漸遠。更不可思議的是,海爾進行了180°大轉彎。
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家電制造產業鏈中,逐漸淡出生產制造業務,把它外包出去,交給臺商這樣的專業代工企業去做,而自己專做營銷和服務,這是海爾集團目前正在推進的戰略轉型。
這與AMD有些類似。
曾經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廠商AMD,也在金融危機、連續巨虧七個季度之后,剝離其制造業務。然而據最近消息,AMD已經跌出芯片廠商排行榜前10名。AMD下滑固然可能是暫時,其原因固然也是多方面,但這也從一個側面給張瑞敏敲響了警鐘。
戰略轉型,應該是要在合適的時間做出合適的戰略調整?;荻?、西門子雖然也有外包,但是洗衣機、冰箱等核心業務依然以自己生產為主。海爾這次出牌的路數,實在怪異,顯得不合時宜。
且不說“千日再造流程”未央,高層變動頻繁。在海爾集團的5萬員工中,有60%以上是生產線上的制造員工,在當前國家裁員政策之下,這3萬多人將如何消化?此次啟動的轉型的巨大風險,可想而知。
海爾光榮的歷史,很大程度源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政府支持,媒體追捧。到今天中國家電行業發展逐漸成熟,業內漸漸看不出海爾在中高端市場和長虹、海信他們相比有什么品牌優勢。
海爾在“家電下鄉”政策中獲得最多的市場份額,或許能夠表明海爾在低端市場的優勢,這是在經濟低迷時期。經濟復蘇之后,根據80/20法則,品牌爭奪的主戰場還是在中高端市場。尤其是微利的家電行業,“長尾”市場更難倚靠。
極度注重營銷,這也是中國企業的特色。打造完美的渠道,想法是不錯,但是別忘了,忠誠度來源于產品質量、品牌價值。
世界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曾經說過:“電視機產業的利潤并非來自第一個生產電視機的公司,而是有能力向同一個用戶賣出4臺電視機的公司,它提供的產品的質量使得用戶能夠持續不斷地購買它的產品。當原來的產品被淘汰時,客戶仍然會買同一廠家的產品,這就是客戶的忠誠度?!?/P>
臺商代工的海爾產品,是否會符合市場的口味?獨家技術的私密性,是否又有保證?而且,遠離了制造,把精力重點放到營銷,研發方面自然要弱化了。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IBM收購普華永道咨詢業務,轉型IT服務商,依然領銜IT界,背后孜孜不倦的技術創新,單2008年一年就有4000多項專利。而海爾之前的發明專利數字就比較難看,轉型之后就更不用說了。張瑞敏的路,注定要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