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繼2008年三鹿奶制品事件之后的中國食品業的大事是什么,恐怕,非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一事莫屬。
3月18日,中國商務部發出一紙通報,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公司案將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商務部依法作出禁止此項收購的決定。這意味著,自去年9月以來引發廣泛爭議的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以失敗告終。
這樁看似你情我愿的企業聯姻,在眾說紛紜中各自單飛,至少,對于因為“16年沒休息一天而太累”,想要把企業“當豬賣掉”的朱新禮而言,這并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收購事件中,誰是真正的受益者?在匯源掌門人出售行為理念的背后,又體現出什么呢?
如果說是“內行看門道”,那么,從營銷戰略的角度,我們能夠得到什么有價值的本質分析可以借鑒呢?
作為營銷經濟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筆者從理性的角度對雙方及事件本身提出以下觀點。
★對于可口可樂而言,可謂并無損失,反而能夠從收購失敗中獲益。
首先,整個事件的過程經過各類主流強勢媒體的推波助瀾、大肆宣傳及社會各方的關注,相當于免費為可口可樂做了廣告價值無法估量的宣傳。無形中引發了市場對于已經接近平淡的可樂碳酸感覺的新鮮感,更加提升了市場對于可口可樂品牌的關注。同時,通過對可口可樂收購實力的傳播,也進一步強化了其市場信心和地位。
其次,提升了其在股票資本市場的投資信心。收購事件讓股民看到了飲料大鱷的前景和希望。
據中新網3月19日電,至美股18日收盤時,可口可樂股價上漲0.48%,報收41.650美元,未受中國商務部禁止匯源收購案影響。
此外,對于收購不成一事,可口可樂若真是為了想快速彌補在果汁飲料市場的短板,將會加大對“美汁源”果汁飲料品牌的市場投入,并在果汁產業鏈上游有所突破。
按收購規劃,這次出售給可口可樂的匯源果汁上市公司主要是上游業務,包括果汁、飲料和灌裝,前端還有果園、果樹、苗子、種子,水果加工等很長的部分,而這些正是已經擁有渠道網絡的可口可樂的短板。
★對于被收購失敗的匯源,盡管其本身并不缺乏資金,但是,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
首先,匯源所差的是在低層面上反映出企業在駕馭增長型的企業發展瓶頸上的管理困惑,這其中,決策者的眼光和管理水平成為瓶頸。
比如,朱新禮的最大夢想就是經營果園和水果加工等前端業務,而不是把品牌做大到國外,去收購國外的果農資源,因為“太累了”。
于是,朱新禮想把品牌和營銷等一些環節讓給可口可樂去做。同時,匯源集團可以趁機打入可口可樂全球的采購系統。但是,對于可口可樂這一超強勢的買方來說,這些,都只能是想像。
其次,匯源所差的是更高層面上企業應對國際型的戰略商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