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必有洞天
品牌有兩種:一種是理性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少、高科技含量的大小,決定了它的價值。當然,也不排除其他理念和文化,如諾基亞的“科技以人為本”。
另一種是感性品牌,也追求高科技含量,但其作用為輔,文化的含金量大小成為決定其價值的主要力量。
如果說,技術創(chuàng)新是前者的關鍵,那么,文化的開發(fā)、整合與創(chuàng)新則是感性品牌的重中之重。
酒這種東西,也屬于感性品牌。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為策劃人提供了一個廣泛施展才華和抱負的舞臺。
基于這種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基于與生俱來的熱情,筆者歷時數年,以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策劃理論為依托,大膽創(chuàng)新,終于完成了《汾酒——千手觀音計劃書》。
畫龍點睛,聚集中國千年國風
事實上,在清香的背后,有著強大且意想不到的東西,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和價值。
文化學者余秋雨說:我在國際上發(fā)現一種空缺,找到了一種話語權。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其中有三大已經衰落了,獨獨中華文明歷五千年而不絕?中華文明長壽的秘決是什么?
他回答了兩點:其一,中國文化不是遠征的文化;其二,中國文化不搞單邊主義,不搞恐怖主義。
他只說了兩點。筆者認為,最本質的原因,或者說中華民族的優(yōu)勢和特征在于:其一,易經文化是源頭,清香文化是活水;其二,靈感文化是紅花,清香文化是綠葉。
翻開歷史,巍魏然香乎,令人嘆為聞之!
易經主張:正本清源,求“天人合一”。
中醫(yī)主張:清淡中和,貴“正心調性”。
道家主張:清凈無為,崇“修心煉性”。
佛家主張:清凈無欲,倡“明心見性”。
儒家主張:清雅無爭,尚“存心養(yǎng)性”。
一代代中國人也用非凡的舉動見證著這些思想的偉大。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無欲則剛”;一身智慧的諸葛亮:“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要精準地定位這些思想的精髓,最恰如其分、名正言順的,恐怕非清香文化莫屬了。或許,這正是歷代先賢先哲們對清香文化的不同品味或不同解讀吧。也正是由于這些主流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直追求家風清正、國風清正,一直以清正立家、清正立才、清正立國。
高度決定視野。那么,汾酒到底應該是什么?是中國清香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國清香文化的代表?是奇花異草?是參天大樹?是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錦繡風光?是環(huán)繞于傳統文化群峰之間的清香文化?是這種文化陶冶出的中國歷代非凡人物和他們的豐功偉績?是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是中國人家道興旺、基業(yè)長青、江山永固、文明不衰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