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有幽芳,棗有靈黃,月明下,小院廚房。把鮮活料,兌藥材湯,看灶火紅,大廚累,二廚忙。老輩功夫,后輩傳揚,學來了,南北專長。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濃,色其美,味其香。”這首詞牌是“行香子”的詞,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醬肉作坊。
圖/李濱聲
那時的北京城曾有多少條胡同?胡同里曾有多少家醬肉作坊?這些都跟那首詞的作者到底是誰一樣,現在已沒人說得清了。但是今天,在遍布京城(甚至在有些外埠)的大小超市里,人們每天都能見到“胡同坊”的京味兒醬肉。
“胡同坊”的產品都是由京城最好的技師把關,選最好的原輔材料精制而成,工廠的設備設施是全北京最現代化、最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加工生產線上做出來的。不信您就到京順路上的大三環食品有限公司(“胡同坊”品牌的生產廠家)去看一眼(就在首都機場不遠的地方),那早就不是胡同作坊的架勢了。
胡同里創業
不過“胡同坊”的的確確是從胡同里成長起來的。上個世紀中的時候,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住著一位鄭師傅。這時鄭家在北京已經住了好幾代了,也從事過飯館和酒館生意,還有在老字號福云樓里當過大師傅的,但最不尋常的是,老鄭家對吃講究的是口味的地道。
好多年里,鄭師傅在一家國有醫院當大廚。整天跟醫生、護士在一起的他,大概算是第一代受現代醫學熏陶的北京大廚了。這樣的工作條件,不僅讓他學習到有關食品衛生和營養保健的各種知識和操作規程,也讓他有機會跟中醫技師和同事切磋手藝,鄭師傅還曾被派往國外交流廚藝,在鄭師傅這一代的生活里埋下了現在的“胡同坊”醬肉的種子。
改革開放后,鄭師傅帶著家里人做起醬肉加工來。“剛開始就在自個兒家小院里做,”鄭家事業的傳人、大三環公司總經理鄭金秀回憶說,“論硬件其實也沒什么,就是兩口大鍋。老爺子讓買京東八縣黑豬的豬肉,藥料要去同仁堂買,那個時候只知道這是吃的東西,得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