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泉給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節儉、有愛心,也正是憑借節儉他積累了創業資本,并掘得了第一桶金;正是憑借愛心,獲得了做辣醬的工藝,為創業積累了技術。
為節儉遺留下風濕癥 與很多老板的生活經歷一樣,黃瑞泉也是從業務員做起,然后離開優越的工作環境“下海”創業。“我22歲時就開始跑業務,在家電、食品等行業都做過,不過主要與食品行業打交道比較多。”黃瑞泉告訴筆者,那時他是當時所在企業里最小的業務員。
雖然年齡不大,但憑借著能吃苦、務實的精神,他被領導調到了北京,專門負責市場開拓。這可是一個不好啃的“硬骨頭”,因為很多從業多年的同事都沒有把這個市場做好。
“我住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里,當時兩個月就瘦了20斤,現在還遺留下了風濕癥。”黃瑞泉如此描述那段艱苦的歲月。但是他沒有放棄,因為必須要成功。讓他有這種迫切愿望的就是他的高中經歷。
那時,他和其他5個同學同時被保送到高中,而且5個同學都考進了名牌大學。唯有他因為疾病而被迫退學。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正是這段經歷,也讓他很迅速地把北京市場打開。
除了努力,他有著超越常人的節儉習慣。當時每個月的生活補貼只有60元,他總是以面條來應付自己的一日三餐,為了節省交通補貼,每天都騎著自行車行駛100多公里做業務。后來做到大區經理,每每出差還是只坐硬座。這樣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讀者借鑒:許多人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但是,在你賺的錢是有數的時候,節儉就是一種賺錢的途徑。在學習黃瑞泉吃苦精神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的節儉。
愛心獲得辣醬工藝
雖然黃瑞泉已做成了華北大區經理,但他并沒有感覺到成就感。1998年,帶著創業的沖動、帶著10多萬元的積累資本以及對食品行業的認知,他開始真正走上了創業道路。當時,他創業的第一站就是做牛肉干、魚片、罐頭等小食品代理。
但黃瑞泉并不滿足于做代理,“把代理做的再大也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建廠自己生產,打造自己的品牌。”這個想法確實很好,但是面臨的風險會更大,再說他只做過代理,對生產等其他因素了解的并不多。
這并沒有難倒他,他到四川、貴州等地考察了一番后,還是決定做自己的辣醬品牌。他之所以選擇做辣醬還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其實,他早在其它企業做業務員的時候,就對四川非常熟悉,因為那里有公司的辦事處,每年都要在那里呆兩個多月。
付出總有回報,雖然有些人不圖回報。黃瑞泉告訴筆者,他同情心很強,每次在外面看到一些乞討的老人,或者生活比較困難的老人他總想幫一把。雖然他很節儉,但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顯得很闊綽。有幾次,他把50元送給那些在寒風中乞討的老人。
在四川的辦事處附近,有一位孤寡老人,沒有兒女,丈夫也去世了,生活比較艱難。他經常去照顧這位老人,老人為了感激黃瑞泉,在他離開四川的時候,老人告訴他一個祖傳的制作辣醬的工藝。
黃瑞泉告訴筆者:“這位老人經常做辣醬送給親戚朋友,也送給我一些,感覺口味非常好。”
但那時由于缺少資金沒有邁開創業的步伐。現在,他終于有了做自己品牌的資本。為了感激這位老婆婆,他專門為自己的辣醬起了一個“川婆婆”的名字。這樣,黃瑞泉完成了從代理商到生產商的轉變。
◆讀者借鑒:要敢于拋棄自己的優越環境去創業。其實很多人有著天生的商業頭腦,但是他們沒有去操作。作為年輕人,要善于從優越中走出來,去獨自打拼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前提就是你要能吃苦,要能頂得住壓力。另外,我們還要有愛心,要堅信付出總有回報。
企業轉型,陷阱?機遇?
從代理到打造自己的品牌,黃瑞泉走過的并不是一片坦途,偷學來的技術也沒能讓他在轉型中順利地渡過。相反,路途卻是坎坷不平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甚至企業遭受夭折之厄運。“企業轉型,有一半是機遇,一半是陷阱,轉不好就會一命嗚呼。”黃瑞泉對此深有感觸,做自己的品牌與代理不一樣,這更考驗一個老板的綜合素質。
轉型初期,由于生產出的產品銷售不出去,他遭遇了創業以來最大的災難。但是他依然堅持著,懷著復雜的心情,他開始反思失敗的原因。
在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后,他意識到,口味不好是失敗主因。在了解真相后,他又到處去請教食品方面的專家,然后向一些類似企業學習。在試驗了上百次,銷毀了數百箱產品后,他終于把產品的口味、口感研制成功。
由于缺乏知名度,產品銷售還是不理想。于是,他親自背著自己的產品到大超市推銷,專門在負責采購的人員午餐時,讓他們品嘗,如果采購人員不品嘗,就送給他們周圍的人,總之想盡千方百計要讓采購人員知道這是好產品。“我堅信,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黃瑞泉如是說。正是憑著這股熱情,產品已走向國內七八個省。
◆讀者借鑒:在沒有大的資金支持,沒有規模的廣告投入,要想把產品知名度打出去,只能采用一些“笨”辦法,雖然“笨”但很有效,這是創業初期產品推廣一條好的途徑。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