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觀察報》報道 叱咤中國糧油市場18年的“金龍魚”正計劃躍入中國資本市場,從而實現轉為“民族品牌”的變身。
“金龍魚”是糧油寡頭之一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 (下稱 “益海嘉里”)的標志性品牌,自從1996年以來它牢牢占據中國食用油第一品牌的位置,但卻因為其馬來西亞血統而屢屢遭遇民族身份認同的尷尬。
在益海嘉里決策層看來,A股市場就是“龍門”,他們希望通過這“魚化龍”的一躍,實現從“僑資企業”到“民族品牌”的轉身。
目前,中國對外資糧油企業持警惕態度。中國政府通過外商投資指導目錄和產業發展規劃等手段,開始限制外資在中國糧油行業的發展。
首選上海上市
5月19日,益海嘉里副董事長李福官介紹說,益海嘉里方面正在與相關部門接觸,探討上市的可能性。益海嘉里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糧油加工貿易集團之一,2008年的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
關于上市地點的選擇,益海嘉里高層設想了兩種可能:爭取在上海市場直接上市;如遇阻,不排除先在香港上市,時機成熟再轉入A股市場。
“我們更傾向于前者。”李福官說。但在目前的制度下,這也是難度較大的一種選擇。一位投行人士認為:“益海嘉里作為外資企業要想登陸A股目前還有一系列的制度障礙。”
益海嘉里是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在中國的經營主體,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同時擔任益海嘉里董事長。
郭孔豐系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之侄。本世紀初,郭孔豐在上海成立了益海投資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油脂壓榨企業;郭鶴年旗下的香港嘉里控股有限公司則于1989年在深圳成立了嘉里糧油,作為其在內地糧油產業的經營主體,并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油脂精煉和營銷集團。
2006年底,豐益國際以27億美元與嘉里糧油合并,成立了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并通過與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國際糧油巨頭之一)換股等形式,把益海嘉里變成豐益國際的全資子公司。所有這些收購交易完成后,豐益國際仍在新加坡上市,郭孔豐集團、郭鶴年集團和ADM分別持有豐益國際48.5%、31%和6.7%的股權。
這樣一家外資企業在中國A股上市尚無先例。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益海嘉里必須首先在中國成立一家中資公司作為母公司,而后把擬上市的26個分公司和40多個工廠等資產注入這個母公司,并把這個中資母公司作為上市主體。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極具挑戰性。上海隆瑞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尹中余稱,益海嘉里作為一個外資公司如何能注冊一個中資公司?“除非以自然人的身份注冊一家公司。”
即使跨過這一關,隨后的資產注入環節也將頗費周折。來自投行的人士介紹,益海嘉里需要把70多個資產單元逐個注入中資母公司,“這需要逐個審批,很難一蹴而就。”
完成資產注入后,中資母公司還需要至少連續三年盈利,才有望獲得相關部門上市許可。有知情人士預測,“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時間。”
益海嘉里方面也表示,上市的日程 “取決于國家或香港有關管理部門按照法規進行審批的必要程序和流程,以及我們集團本身是否具備上市的各項條件。只有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才能確定上市的日程。”
“在這方面,我們也希望得到國家相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李福官說。
尋求身份認同
益海嘉里擬上市的消息上周已開始在業內流傳。業內人士揣測,豐益國際在此時宣布上市計劃,可能是在資金鏈方面遭遇問題。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和國內農產品價格一路下滑,豐益國際、邦基、ADM等糧油巨頭的收入銳減。豐益國際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銷售收入49.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71.4億美元相比,減少30.6%。
過去幾年中,益海嘉里不斷實施規模擴張戰略,在資產并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一些業內人士由此推測,在營業收入下降的情況下該公司資金鏈將面臨考驗。也有分析稱,益海嘉里上市是為進一步的資產并購融資,或者是扶持正在培育期的米、面、豆奶等產業。
李福官說,益海嘉里希望上市并不是因為資金饑渴。“我們的資金一直比較充裕。融資不是我們上市的主要目的。”
上述豐益國際2009年一季度財報也顯示,盡管營業收入下降,豐益國際當季的凈利潤依然同比增長了10.8%。
事實上,若干年之后的融資無法緩解眼下的資金饑渴,而且單純從融資的成本收益來看,在香港上市顯然比A股更為劃算。
“我們希望在內地上市,是為了讓中國更多的投資者有機會投資益海嘉里的中國業務,讓益海嘉里真正變成中國人共有共享的資產。”李福官說。
李福官一再強調,益海嘉里希望能夠成為中國民族企業中的一員,金龍魚能夠成為民族品牌。“郭先生(指郭鶴年)、郭老板(指郭孔豐)以及我們益海嘉里的同事們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都希望得到同胞的認可。”而將其在中國的資產上市,則是郭氏家族為尋求民族身份認同所做的努力之一。
據公開資料,86歲的郭鶴年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因幫助新中國政府打破經濟封鎖而被譽為愛國華僑,晚年更是熱心內地公益事業。益海嘉里在扶貧救災、執行政府調控意志等方面也不遺余力。
但是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益海嘉里的民族身份訴求有著濃厚的商業目的。在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看來,益海嘉里作為當前中國糧油行業的雙寡頭 (中糧集團和益海嘉里)之一,其外資身份對其進一步的發展極為不利。
2007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糧價急速上漲,糧食安全問題引起了公眾的擔心。一些民族主義者指責跨國糧油巨頭意圖控制中國糧油市場,威脅中國糧食安全。
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資糧油企業,益海嘉里首當其沖。金龍魚是馬來西亞特產的一種觀賞魚,雍容優雅、性情溫順。1991年李福官特意用這種魚來命名自己生產的小包裝食用油。
他的很多中國同行卻把這看作自己噩夢的開始。在他們的講述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金龍魚不斷在中國的糧油市場興風作浪,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并逐漸成長為一條可怕的鯰魚。
尤其在2006年底并購嘉里集團之后,豐益國際在中國內地擁有的24家食用油粗煉和精煉廠、5家特種油脂生產廠、20家灌裝油生產廠、2家大米廠和5家面粉廠。不僅旗下擁有金龍魚、胡姬花、元寶、鯉魚、香滿園等知名品牌,還廣泛持股福臨門、魯花等民族品牌。
關于外資糧油企業是否構成威脅尚無定論,但官方和公眾開始對外資糧油企業持警惕態度。借助上市實現本土化,無疑可以幫助金龍魚在中國糧油市場贏得更大的空間。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