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企業的中層領導,在別人看來,我有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管理著上百人的團隊,但其中的艱難,只有自己知道。
公司領導班子意見不統一,我一般比較重視主管領導的決定,但他的決定常常跟公司總裁有出入,所以,每當向下安排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把握不好分寸。
下一級的員工也很難領會我這個似是而非的指令,因此,執行起來效果不理想,而且還滿腹牢騷。我不能跟員工說明其中的原因,只好親歷親為做一些事情,因此,自己感到相當疲憊,而且由于事無巨細地參與管理,也出現了很多差錯。
最終的結果是公司領導對我的工作不滿意,員工也認為我沒有給他們施展的舞臺,因此,我感到自己好像處在一個“夾心層”,受到上下擠壓,心里很難受,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沈丹峰
中層要學會給自己減壓
周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技術經濟學碩士。現任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專家級顧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資本營運研究中心副主任。專注企業員工心理援助。目前已為60余家企業高管作過心理援助。
沈丹峰所經歷的“夾心層”的尷尬,應該是在現實中經常看到或遇到的職場現象,大多做過企業中層領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體驗,只不過每個人的承受能力及處理方式不同,其內心感受也不同而已。
有的人抗壓力強,自我修復快,很快會度過“尷尬”期,而有的人由于長時間處于一種緊張情緒狀態中,導致各種身心疾病并發,往往表現出煩躁、焦慮、抑郁或躁狂等負面情緒。
“夾心層的尷尬”既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同時又屬于社會學的范疇。原文表述的“心里很難受”,其根源來自職場壓力,導致個體心理上的刺激超過了承受極限。從心理學上講,任何能影響人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的干擾都可稱為壓力,造成個體痛苦情緒的壓力與突如其來的打擊不同,它將綿綿不絕,無休無止,讓人看不到前景,常使人處于兩難之中,長此以往,就可能產生精神疾病。
對于沈丹峰所面臨的困惑,可從以下兩方面來探索:
一是角色定位尚不夠準確,有超越領導權限傾向。例如“公司領導班子意見不統一,我一般比較重視主管領導的決定,但他的決定常常跟公司總裁有出入,所以,每當向下安排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把握不好分寸。”為什么“把握不好分寸”?是因為內心顧及太多,既要執行主管領導的決定,又要考慮總裁的意圖,把事情搞得復雜化。
作為中層領導,執行主管領導的決定是組織原則,即使有問題挨板子時也打不著自己,但對主管領導持懷疑態度甚至懈怠,而影響正常工作那是要受組織紀律處分并承擔相應責任的。由于角色扮演不到位,致使領導威信降低,讓下屬員工也同步模仿,這個團隊的整體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中層領導是企業最難扮演的角色,稍不留神就會弄得上下不是人。所以,想消除“夾心層”的尷尬,需要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把握好角色本分,想上級領導所想之事,行自己分內之職,給予下屬展示自我的空間與機會,提高團隊凝聚力,體現領導個人魅力。
再從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來看,原文主人“親歷親為做一些事情,因此,自己感到相當疲憊,而且由于事無巨細地參與管理,也出現了很多差錯。”“最終的結果是公司領導對我的工作不滿意,員工也認為我沒有給他們施展的舞臺。”
心理學上有一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他的主要觀點是:
1.動機越強,效果越好。
2.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是一種倒U形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3.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它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變化。較容易的任務中,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原文主人個人動機強度相對較高,心理壓力過大,而下屬員工又沒有達到最佳的動機水平,所以,最終結果當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