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省沭陽縣天然干花工藝廠總經理,周紅亮的創業故事打動了許多人,使他們感悟到,創業要做有心人,“只要善于發現,枯枝也能變金條。”
周紅亮曾是一名來自江蘇有名的貧困縣沭陽的打工仔,高中一畢業,他就跟著同鄉在上海給人搞裝潢,做小工,每月只有500元收入。雖然每天干完活后精疲力竭,可他的雄心始終沒有熄滅,他不相信自己就這樣做一輩子小工,在心里一直暗暗地尋找改變人生的機遇。
2000年的一次意外發現,徹底改變了周紅亮的命運。那是一個夏天的中午,周紅亮接到一個荷蘭籍客戶的電話,讓周紅亮到他家搞裝修。當時天氣炎熱,周紅亮一跨進大門,就被擺在客廳里一些裝飾用的樹枝吸引住了,那樹枝彎彎曲曲,有一米多高。開始周紅亮還以為是自己家鄉的一種野生灌木龍柳,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塑料做的,以假亂真的程度竟然讓人難以分辨。
這位外商介紹說,這是從荷蘭帶過來的,可惜不是天然的。讓周紅亮感到驚奇的是,這樣簡單的一枝竟要賣到3美元。
這次發現讓周紅亮欣喜萬分,在繁重的工作之后,他開始琢磨起龍柳。它的葉子跟普通的柳樹葉子沒什么兩樣,但是把它的葉子摘了以后,它的造型很有藝術感。既然荷蘭客商都能把塑料的花作為擺設,天然的龍柳為什么不能賣呢。于是,周紅亮就把自己老家房前屋后種植的龍柳曬干后拿到上海來賣。
起初,周紅亮讓老婆推著自行車在巷口,自己拿著龍柳到路邊兜售。后來發現,購買者多是一些文化層次高的家庭主婦。他就改變策略,利用周末到一些高檔小區去賣,效果不錯。就這樣,周紅亮攢下了自己創業的第一桶金,結束了小工生涯,專門開始賣花。
2002年,對于周紅亮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上海一些專門搞花卉批發的客商看中了周紅亮的樹枝,以每只1.5元的價格批發進貨。經過試銷之后,受到顧客的歡迎,一些插花店還與他簽訂了長期進貨合同,批發他的產品。
周紅亮家房前屋后的龍柳賣光了,儲存的產品也賣光了。一位老板對周紅亮說,干花在國外已經大批銷售,國內市場目前雖然量不大,但是已經開始上升,近年肯定會上去的。“回家辦廠!”周紅亮毅然回到老家開始專門生產龍柳枝。
為了擴大批量,周紅亮請當地農民為他種植龍柳,為了提高技術含量,他研制了干花生產配方,對龍柳枝剝皮染色加工各種造型;為了聯系客戶,他到山東、安徽、河北等地闖市場。由于信譽好,服務好,周紅亮的生意十分紅火,小廠很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快發展了起來,不僅積累了資金,而且增長了知識和膽量,摸清了市場行情,為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周紅亮的沭陽縣天然干花工藝廠已發展成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的企業。
創業感言 創業過程中,我沒有感覺到苦,因為有激情在;沒有感覺到累,因為有夢想在;沒有流過淚,因為有自信在;沒有灰過心,因為有知識在。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