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管好你的“隱形員工”》一書十分暢銷,并被奉為圭臬。
這本書為美國泰納公司的管理專家阿德里安·高斯蒂克和切斯特·埃爾頓合著。
這本書提出的解決方案并不獨特,仍然是“胡蘿卜管理法則”的老調重談。
但是,對企業管理者來說,該書的可貴在于,它提出了一種公司中普遍存在、但卻又容易被管理者忽視的現象——“隱形員工”現象。
“隱形員工”不可小視
的確,如今企業普遍面臨著一個管理難題——“隱形員工”的滋生蔓延。由于感到自己被輕視,或者不被賞識,或是不能作為,不少員工躲在公司的犄角旯旮中,發泄著抱怨和不滿,虛度光陰,得過且過,無所作為,消極怠工,與公司漸行漸遠,慢慢變成“邊緣人”“隱形人”。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還將這些消極、不良情緒傳染給其他員工,導致新“隱形人”產生。
這就是“隱形”員工的典型特征。他們在組織中的存在被管理者完全忽略或漠視。在管理者眼中,他們不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是一個個各居其位的“齒輪”,成為管理者視若無睹、沒有個體存在意義的“隱形人”,而他們自己也甘愿置身于公司之外,不愿再努力,準備默默長期耗著,甚至時機一到就走人。
員工冷漠、裝樣、逃避,對企業而言,其實是很受傷的。一方面,企業難以察覺、感受到這種無形的傷害;另一方面,即使發覺到蜘絲馬跡,也很難找到制止這種 “潤物細無聲”行為滋生的辦法,受傷自是難免。
“隱形員工”就如一盆水,企業就如一只青蛙,當這樣的員工越來越多時,這盆水就會越攪越渾,并最終有可能將企業這只“青蛙”燙死。
如何識別“隱形員工”
哪些是“隱形員工”的行為、現象?如何識別“隱形員工”?以下行為、現象可作參考、界定:
1.不記得企業經營宗旨、理念,不關心公司年計劃目標以及實現如何;
2.只會做傳聲筒,缺乏監督檢查、控制功能,工作只浮在表面;
3.自身缺乏技術、業務水準,不懂得怎樣去管,也不想提高;
4.凡事沒有一個標準流程,工作缺乏動機、目標;
5.業績平平,一年得不到組織的肯定和激勵,也覺得無所謂;
6.總是當眾抱怨公司這不好那不好,對公司有一種消極、抵觸情緒;
7.總感覺努力沒有意義,事事無動于衷;
8.薪酬已好幾年沒升,都在吃“大鍋飯”;
9.不早退遲到,但厭倦加班,總喜歡找理由推脫;
10.企業合理化建議沒有他的份,甚至部門也一兩年沒采納他的意見;
11.對中層干部而言,老總已好久不給您單獨布置任務,沒邀您入辦公室談話。
如果員工認同其中的2—3個答案,那他可能就是一名“隱形員工”;若認同4—8個,則已經是一名“隱形員工”;若有9—10個肯定答案,那說明該員工已很難繼續工作了。
對此,企業也應該作進一步行動了。
這些“隱形員工”就如企業“無形的殺手”,傷人無痕,令人寒怵。事實上,比起那些憤青、刺兒頭、壞孩子們的員工,這些表面平靜、看似循規蹈矩的員工對企業可能更具殺傷力。因為“他們是一股潛行于組織深處的黑色暗流,在無聲無息中,以緩慢卻堅定的速度腐蝕著深層的組織細胞。”
凡此種種,足應引起企業管理層的高度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