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幸參加薛維舟老師的品牌培訓,讓自己從一個徹頭徹尾客戶至上的項目管理者,重新回歸到了一個一心一意專注專業的品牌推廣人。審視自己傳說在潮起潮落的提案中的無奈,以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客服的痛楚。誠然,我們完全可以像薛老師那樣對客戶說NO,也可以像薛老師那樣對客戶說這樣做是不行的,但是我們的悲哀是必須曲中求全,也必須委曲求全地學會依附。
正如老師在課件中所言,品牌是企業經營最后的砝碼,當產品、價格、服務等手段用盡之后,企業的溢價能力只剩下了品牌了。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做好品牌經營是企業目前唯一的出路,或者說做好品牌經營的鋪墊,是企業未來領先于人的籌碼。但是我不得不潑一下冷水,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談品牌似乎還有點漫長。因為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品牌其實就是墻上的一個餅,它餓了才會看看那個墻上垂涎欲滴的餅,一旦吃的很飽或者活得很滋潤,沒有哪一個企業會這樣殫精竭力地去做品牌。這是實話,也是實情。跟去也打交道多了,你就會發現品牌對于企業來說,真不是一個什么東西。而對于服務企業的廣告代理公司來說,要想和企業談品牌經營,還得讓企業痛徹心扉。否則你只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執行者,不可能有太多的參與決策權。
其實品牌就一個人的人格一樣,它需要正面的土壤去培養和孵化,跟品牌有關聯的都是正面和積極的,就好像包拯一樣的清明,又像關羽一樣的忠義,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品牌了。既然品牌必須是正面和積極的,品牌對它的顧客,必須是正義和積極的,沒有任何陰謀的占有和貪婪的攫取。globrand.com否則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品牌,也不可能成就經久不衰的企業。
但是在中國,飛速發展中的中國企業里,充滿著貪婪與無恥。而且中國人天生的利己狹隘思想,以及善于玩弄小聰明的伎倆,早已將品牌的根本拋的一干二凈,只要賺錢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只要是能夠把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都可以嘗試。大家挖空心思就是為了讓自己迅速致富,因此也就沒有什么道德規范可言,所以才會有三聚氰氨這樣的事情發生。品牌對于中國企業家而言,只不過是聊表慰籍的話題而已。品牌經營對于企業而言,只不過是廣告轟炸,公關跟進罷了。根本不是教科書上的那回事。
所以說,就中國目前的國情而言,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品牌可言。規范化的品牌運作,只不過是企業墻面上的一道裝飾。而且,在一個以領導為導向的國度里,品牌其實就是領導本人,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所有的品牌都像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封建的帝國一樣,帝國的所有者就是皇帝,所以就算皇帝脫光了衣服,全國人民也要拍手成快地說好,否則你就是異類分子,要受到的是清洗的命運。而品牌的所有者就是企業主,一旦皇帝犯錯誤帝國跟著遭殃,而一旦企業主犯錯誤品牌也就跟著受罪,而且作為企業主的品牌,你只要跟隨老板的意志去做就能夠在公司里輝煌騰達,根本不需要考慮什么客戶,也不用考慮什么輿情,一切都是老板說了算,一切都必須老板來主導,所以剩下的東西都是多余而以,這就是中國品牌的根本現象。所以不管是娃哈哈還是萬科或者是阿里巴巴和巨人,每一個品牌的背后都緊拴著企業主的榮辱,而不是品牌本身的氣質和特點。現在中國滿街都是這樣的殘缺兒童,滿街都是這種充斥著企業主意志的品牌怪物。這種半成品式的品牌,帶著不健全的人格和心智,在市場上行走著,稍有不慎就發生了車禍,不是產品出現危機,就是管理出現瓶頸,讓人好不痛苦。
一個以企業主榮辱為經營導向的品牌,是不可能產生百年不衰的品牌的。它必然要經歷生生死死的坎坷,才能夠經得起眾生人格的考驗,成為一個倡導正確價值觀和充滿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品牌,而不是一個充斥勾心斗角和我虞爾詐的熏陶的企業。所以就算是老字號的中國品牌同仁堂也要經歷起起伏伏的跌宕,才能在今天獲得一半重生,而不能全面的重生為一個真正的品牌,因為它現有的基礎依然是不透徹的。
所以說,中國其實是沒有品牌的。最少在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真正以客戶為導向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