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消費者將錢包捂緊了,許多生產廠家對于市場需求不旺深感不安;與此同時,許多行業面臨成本不斷上升的難題,譬如醫療保健、能源、原料等行業,因此,一些廠家必須縮減成本以維持較高的銷售額及收益率,它們的做法包括更改產品包裝尺寸、尋找價格更低的材料,以及改變產品的材料配方。
如果說大多數生產商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么這個共同的想法便是:現在不是進行策略創新或者開展市場營銷輔助活動的時候。事實上,根據尼爾森的市場調查報告,在以往的經濟衰退期,那些堅持對創新進行投資或是在營銷上做出努力的企業,一旦經濟回緩,這些企業比起它們的競爭對手有著更好的市場表現。生產商致力于成本縮減方面的創新,但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消費者的反應,這一點對于成本縮減創新能否成功至關重要。
消費者非常精明,他們關注的商品有了任何改變,他們都能察覺到。而且他們現在越來越傾向于語言申訴,尤其是通過社區網絡、博客和線上社群討論區的方式。現在消費者關注的目光都轉到了媒體“公眾意見風潮”上—在視頻網站YouTube、微型博客Twitter或是其他由消費者制造言論和發布信息的網站上,高知名度的品牌或是被贊美,或是被攻擊,他們就是想讓生產商對產品和包裝做出一些改變,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實質性的利益。
四個指導性原則
尼爾森基于自己的100個客戶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客戶在過去的5年里進行過成本削減方面的創新。調查表明,掌握以下四個重要原則,有助于生產商明智地做出成本削減決策,并為消費者所接受。
縮減包裝規格:這是稍為帶有風險的舉動,對于品牌的重度使用者的影響尤為明顯,如果在縮減包裝尺寸的同時能夠給消費者一些額外的利益,就可以將負面影響減輕。
擴大包裝規格:這是最受消費者青睞的選擇,但是也有陷阱,比如說新的定價超過了消費者的心理底線,或者消費者很難在大規格包裝和產品價格提高之間建立關聯性,認為這僅僅是生產商想賺更多的錢。
更換包裝材料:這是一種提高毛利率的策略。然而,不能因為更換包裝材料而犧牲產品的功能性、結構完整性以及品牌資產。
更改原料配方:這是一種高風險的舉動,前提是不能降低產品質量認知和產品功效,損害消費者體驗。
縮減包裝規格
尼爾森基于40份成本縮減的實地調查以及59份包裝調查進行了研究,發現僅僅依靠縮減包裝規格或者包裝量(比如,將原來的6件裝改為4件裝)是一項有風險的決策。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表明,當生產商考慮在現有的產品線上增加一個較小尺寸的產品,從銷售數據看,新的較小尺寸的產品所帶來的購買頻率不足以抵消先前那些不太有利的商品對于業務的影響。
也有一些例外,譬如,新增加的較小包裝的產品具有如下特點:其一,采用了獨特的分銷渠道;其二,引進新的特許經銷商;其三,與先前的大包裝產品形成區隔,有著獨特的使用方式。
縮減包裝規格策略中最為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將這項策略和創新聯系起來,而這種創新能夠為消費者帶來額外的積極利益及消費體驗。更重要的是,創造這些利益的同時并不需要增加成本。譬如,推出一種可以重新封口的小包裝,同時采用不同的包裝圖案以及不同的包裝形態,把玻璃瓶改為塑料瓶,等等。這些變動將為產品體驗加分,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受價值,從而抵消掉縮減包裝規格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利影響。
除此之外,尼爾森的分析報告還表明,縮減包裝規格策略比起價格提升策略,更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在保持原有價格的前提下,縮減包裝規格策略在以下情形中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生產商是所在行業的領先者,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包裝規格縮減要針對行業內的最小單品;
包裝規格的縮減百分比小于12%;
縮減包裝規格的產品具有很高的可擴展消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