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用卡車市場與乘用車市場截然不同,自主品牌卡車占據著強勢的龍頭地位。本土自主品牌在市場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尤其在價格營銷方面更是呼風喚雨。然而,中國商用卡車市場卻是一塊尚未成熟的蛋糕。如果市場行為不當,既容易“夾生”,也容易“霉變”。“市場溫度”過高,“政策溫度”不穩,“競爭溫度”升級,更容易使商用卡車廠商在研、產、銷的節奏上失調,更容易產生很多不理性的市場行為,尤其在價格競爭方面的“不理性行為”。當然,不理性行為包括很多方面,諸如戰略性價格行為變為戰術性價格行為,或者戰術性價格行為又變成盲目跟風行為。結果,戰略不是戰略,戰術不是戰術,價格營銷卻成為品牌“自殘”的手段。
可以說,商用卡車領域價格營銷行為主要基于戰術層面,甚至很多是慌不擇路的破釜沉舟之舉。對于一些商用卡車廠商,在核心零部件(如發動機)上獲得了相對低成本優勢,就開始沉不住氣主動降價。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汽車廠商以完成特定銷售目標為主旨的價格競爭,諸如消化產品庫存、處理淘汰產品、搶占新市場等等。業內人士都知道,2008年7月起,商用卡車執行國Ⅲ標準。此前,商用卡車廠商(輕卡)為消化國II產品不得不提前低價甩賣,以求清倉。不僅如此,盡管商用卡車在執行國Ⅲ標準后成本有所增加,還要面臨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但商用卡車廠商為爭奪國Ⅲ市場,價格不升反降。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北京,2009年推出了“黃標車限行”與“綠色車隊”政策,北京市內汽車企業和市內400多家貨運企業要掀起新車采購狂潮。無疑,這對商用卡車廠商有著巨大的誘惑,于是又掀起新一輪的“降價”風暴。
應該說,降價與“價格戰”都無可厚非。但更關鍵的是,很多“價格戰”打得大家都很痛,整個車市都在痛,并且買家也在痛。當然,“價格戰”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對于商用卡車行業來說,“價格戰”可以起到催熟行業、凈化市場之外,更可以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諸如推動商用車行業技術創新、降低經營成本等等。但如果負面作用壓倒正面作用,那絕非眾望所歸。
誰痛誰知道
我們知道,價格是最敏感的營銷要素。一旦某一品牌商用卡車的價格在市場上有個風吹草動,很快便為競爭對手所掌握,并迅速做出反應。在整個汽車行業,競爭模式都是“盯緊價格、看住對手”,而不是“挺住價格、管好自己”。這就決定在商用卡車行業內很容易形成價格的“多米諾骨牌”,一家商用卡車廠商價格“觸雷”,就容易引發所有商用卡車品牌在價格上的連鎖反應,甚至價格的“雪崩”。可是,“降價”就意味著“價格戰”嗎?絕非如此!“價格戰”沒有主動的,只有被動的,或者說要有globrand.com品牌跟隨或接受挑戰才能發生“戰斗”。并且,“價格戰”也沒有單方面的,至少應是兩方或多方參與的,價格競爭行為要能對整個市場形成帶動與影響。更重要的是,“價格戰”不只是一輪降價,而應該是兩輪或者多輪降價的,這就如古代戰爭中的“回合”。因此,不要把所有的降價都視為“價格戰”!
一般而言,在“價格戰”中,主動降價者固然同樣會承受單品利潤損失的痛苦。但是,作為降價的始作傭者卻是有備而來,雖然痛但也快樂著。在有所失的同時,也在收獲著:更為純凈的市場、更大的市場份額、更多的銷售量、更多的新客戶……或者說,占有市場的同時催熟市場。并且,很多主動降價的企業往往擁有了足夠的“降價資本”,諸如因新技術采用、資源壟斷性占有或產銷規模優勢帶來的成本優勢,或者說總成本領先,更重要的是有些企業以“低價”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支撐,“低價”已成為其最大賣點,并且成為經營的主旋律。不過,在汽車領域尤其商用卡車領域,形成的以“低價”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生產廠商并不多,不像微波爐行業的格蘭仕、家電零售領域的國美,以及日用百貨領域的沃爾瑪,“低價”已經成為一種模式,并把低價常態化。可以這樣說,商用卡車廠商率先降價者必然是被某種特殊的形勢所逼迫或打壓,諸如宏觀政策限制、產品庫存壓力等等。從這個角度說,商用卡車行業領銜降價的品牌也必然是痛苦的,在利潤上也必然是要“割肉”的,關鍵的是其能夠承受這份痛苦。對于大多數商用卡車品牌來說,參與“價格戰”是被動的、自衛性的、痛苦的,必然要充滿呻吟、血腥與痛苦。在任何一個行業領域,包括商用卡車領域,成本總是參差不起,并且永遠都存在總成本相對領先者。這些總成本領先者雖然未必是贏家,但至少可以笑到最后。而被頗接招還擊者,往往只能苦撐,能跟著跑多遠算多遠。
然而,在“價格戰”中感覺保痛的不僅僅是參與的雙方或多方,容易受到傷害的還有市場,更確切地說是買家。商用卡車既具有工業品的特征,又具有耐用消費品的特征。這是一種“生財”與“保值”產品,或者說投資產品。剛剛買到手,又見價格不斷下跌甚至“低”不見底,無疑會傷害買家的感情。這將會使商用卡車品牌的忠誠度大打折扣,甚至徹底揮手告別自己曾經衷愛的品牌。實際上,這是“價格戰”最大隱形成本與“犧牲”,要知道商用卡車營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老客戶經濟”,老客戶就是命脈。更何況,“價格戰”還會讓很多持幣待購的買家忐忑不安地觀望,害怕買貴又害怕買賠。其實,這也是對客戶價值的一種不尊重與傷害,偏離了價值營銷的軌道。
旁觀者不清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凡事有其“利”的一面也就必然有其“弊”的一面,“價格戰”亦是如此。可是,當“價格戰”的“魔鬼”一面戰勝“天使”一面時,那么就會阻滯行業的發展。無論是作為“價格戰”參與者,還是競爭對手,以及買家,都會感覺到“痛”時,“價格戰”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場悲劇,更是一場鬧劇。“價格戰”的結局不應該是這樣的,至少是自己“快”,買家“快”,而競爭對手“痛”。但是,發生在商用卡車領域里的“價格戰”并非如此,往往率先降價者“痛”,跟進者也痛,買家同樣是痛。
通常來說,“價格戰”往往會給市場帶來兩種影響:或者帶來了買家更長久的徘徊與觀望,進而產生“駐足效應”;或者帶來買家的扎堆搶購,進而形成市場的“井噴效應”。從營銷結果的角度來看,問題出在買家那里。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于買家來說亦是如此。那些“外行”的買家們,往往會不斷期待下一輪進一步降價,即便價格已經“探底”但他們卻依然不知,還會手里掐著錢繼續徘徊觀望。并且,這些“外行”更不知道商用卡車因何而降價,就是購買了也是糊里糊涂。而那些“內行”的買家,則洞悉商用卡車降價之中的奧秘,并且對自己是否購買能有一個理性的分析、決策與行動。如果從源頭的角度來發掘,責任在于商用卡車廠商,是生產廠商給作為旁觀者的買家施放了一顆不明不白的“煙霧彈”。很多商用卡車廠商害怕把“窗紙”捅破不利于產品銷售,于是美其名曰“答謝”或“讓利”。當然,的確有些真實的情況不便說,諸如庫存積壓、產品老化等等。但是,卻可以給買家一個很好的理由,這樣不致于買家錯誤地判斷、焦慮地等待,而導致“價格戰”成為商用卡車品牌之間“叫好不叫座”的游戲!
所以,商用卡車廠商要想打好“價格戰”,那么就要轟轟烈烈地“降價”,并且要給市場一個明確的說法,或者說給買家一個充分的購買理由使其立即行動。如果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降價”行為所產生的營銷效用將十分有限。營銷的本質是溝通,那就要充分溝通,實現信息對稱,尤其商用卡車作為高介入度商品。對于營銷民主化,首先是資訊信息民主化,爭取的就是買家的“理解”。如果商用卡車廠商忽略了買家的“理解”,那么注定要吞下“價格戰”的苦果。不但眼前沒有收益,而且還要放棄長遠的利潤空間,這不符合卡車廠商的利益。要知道,在商用卡車行業,就沒有把價格降下去后再拉來回來的,只能是不斷“下跌”,要知道商用車買家從來都是“買漲不買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