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保健酒行業,雖然占中國酒業比重較小,但近年來,行業規模已經突破100億元,年增速高達30%以上。而全國性品牌僅勁酒一枝獨秀,市場競爭遠不如白酒、紅酒、啤酒如此激烈。因此,保健酒行業成為一塊誘人的蛋糕,眾多廠商躍躍欲試。
但是,在過去十年里,保健酒產品、品牌層出不窮,但大都是曇花一現,鮮有運作成功典范。思卓戰略咨詢研究發現,國內保健酒的營銷存在著兩個層面的根本誤區,一方面是市場定位為“保健”而“保健”,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系統運作,基礎不牢。
誤區一:為“保健”而保健,產品定位先天不足
一是“藥”“酒”概念不清。
保健酒從出生,就面臨著雙重的身份:“保健品”或是“白酒”——作為兩個不同行業的定性,產品也將隨之擁有不同的屬性附加。而很多廠家在產品上市之前,并沒有明確的屬性定位,或者是想兩邊都占,最后的結果就是馬不馬,鹿不鹿,就會成為四不像。
很多保健酒的就是功效訴求,號稱“宮廷密方”、“神秘藥材”,而強調保健酒的功效,或者包治百病,或者滋陰壯陽,甚至出現了“XX偉哥酒”之類的產品。當前消費者逐漸成熟,這種把保健酒當成藥賣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二是目標消費群體定位偏差
目前大多數保健酒把其目標消費群體都定位于中老年人男性。這種目標消費群體的定位,從市場的實際結果來看,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這部分消費者主要是家庭飲用且量少。雖然不少保健酒企業開發出了一系列禮品用酒,但禮品用酒的購買者送禮的目標也是那些較熟悉的且沒有明顯社會利益關系的長輩或老者,無論從送禮的購買量還是到收禮者的飲用量,都無法突破激情消費的瓶頸。這也是造成保健酒市場規模有限的重要原因。二是中老年男人的健康情況,雖然存在著保健的需求,但這種消費的需求,往往體現以“祛病”而不是“補身”的形式出現,一旦飲用后的實際療效不明顯,就會導致對保健酒的品質產生懷疑和失望的心理,最終反而成為購買保健酒的一大阻力。
還有的保健酒忽視目標消費者,做禮品市場定位。雖然中國禮品市場規模較大,但是,當前禮品市場替代品過多,競爭激烈,如果沒有清晰的產品利益點,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保健酒應該是健康酒,更適合特定人群消費。因此,選擇目標消費群體,深入了解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場合、消費心理、購買習慣等方面的特點,深入把握消費者的需要,根據消費需求進行產品研發、品牌傳播、整合推廣,是保健酒成功的關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