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所在的《每日經濟新聞》也夠無聊的,整天追著郎酒請丁學良對話的事情,這點事情有這么大新聞價值嗎?這件事情無論是所謂的“造假”也好(每日經濟新聞認為丁學良根本沒有做那樣的提問,而是郎酒直接寫出來的文字對話稿件。),還是商業宣傳也罷,都無可厚非。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刊登這么多的所謂采訪、對話,又有多少是真正做了采訪呢?其中有很多還不是被訪者的助手、秘書們捏造的文字稿件。
無論如何,郎酒在品牌經營中邀請了丁學良參與其中,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丁學良本身是個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品酒專家,閱酒無數。
這件事情錯就錯在,郎酒不該讓丁學良充當這樣的角色,而應當更大膽一點,更創新一點,干脆讓丁學良做郎酒的形象代言人。開歷史之先河,用學者做形象代言人,社會公信度遠遠高于明星和其他類名人。
丁學良做郎酒代言人有三大好處:
一是成本低,丁學良不是愛財之人,說不定可以免費代言,或把代言費捐贈。
二是公信度高。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
三是丁本身是品酒專家,門當戶對。
至于缺點,就是知名度不如明星們,但是這不會太大的不利影響。高端酒在于品位,哈佛博士丁學良能提升酒的品位。
丁學良變無名“專家”郎酒董事長“不方便”說原因
2009-08-26 02:37:34 每經記者 朱小雯 發自北京
昨日,刊登在部分媒體上的《“漢孰與我大?”郎酒50問——〈郎酒品牌與企業文化〉研討會實錄》一文中,在8月16日的“郎酒品牌與企業文化研討會”上提問的著名教授丁學良的名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具體姓名的“專家”。
8月20日,廣州、四川的兩家媒體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題為《“漢孰與我大?”丁學良提問郎酒——〈郎酒品牌與企業文化〉研討會實錄》的無署名專題文章,整篇文章是丁學良提問、郎酒新聞發言人進行回答的50個問題與答案。
但該文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和質疑,被認為有商業炒作意味的提問造假。
而在郎酒集團的網站首頁上,刊登日期顯示為8月20日的《“漢孰與我大?”丁學良提問郎酒——〈郎酒品牌與企業文化〉研討會實錄》的文章中,提問專家仍是著名學者、哈佛大學博士,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博導,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丁學良。
為何昨日的文章內容與日前刊登的完全一致,但標題和內文中丁學良的名字都沒有了呢?原文中丁學良與郎酒集團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李明政的一問一答,也換成了某“專家”與李明證的對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向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詢問文章做此修改的原因,汪表示:“不方便跟你說,這個告訴你不行。”
汪俊林參加了8月16日的研討會,他對本報記者說,丁學良在會上提了問題。隨后,他以“有問題找宣傳部門”不再正面回答記者的提問,并結束了采訪。
本報記者數次撥通丁學良的香港移動電話,但他均在接通之后掛斷了電話。丁學良在上周五(21日)便始終沒有正面回答本報記者關于其 “被指研討會提問造假”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