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云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占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創辦SOHO中國10周年的日子,他向筆者來了一次“憶苦思甜”,談起“走紅”之前的那段艱辛淘金路。
英雄莫問出處
坐在SOHO現代城18層寬敞的辦公室內,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石屹像說書一樣,描述著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正遭受著第一次低潮。和許許多多的淘金者一樣,潘石屹和馮侖幾個人成天混跡于海口的街邊排檔,沙灘浴場,“無聊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繞島一周,回來時已經滿臉胡子。”有一段時間,一位女士和他們幾個人走得比較近,大家自認為意氣相投,常常一塊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士來到潘馮注冊的“萬通公司”辦公室參觀了一番,從此不辭而別。多年以后,當潘石屹偶然再次遇到這位女士時,不忘對此問個究竟。女士坦言,“你們惟一的一張辦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層塵土,和這樣的人交往,實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萬通之前,馮侖、潘石屹等人的計劃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國有小企業,雙方約定,馮潘每年向原來的廠長繳納數千元管理費,大地公司由馮潘經營。合同簽訂,馮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準備開展業務,不料第二天,老廠長便騎車趕了過來,要回了印章,撕毀了合同。原來,經過一夜反思,想到馮潘的境況,穩重的老廠長還是覺得不妥,“不能因為幾千塊錢惹了大麻煩!”這也才有了后來重新注冊的“萬通”。多年以后,這位老廠長特地跑到已經發跡的潘石屹的辦公室里敘舊,“早知道,當年就讓你們干了,現在大地也成大企業了!”雙方相視大笑。
聽著潘石屹說書,大家的笑聲不時在數百平方米的辦公區內回蕩。窗外的馬路上、工地上,到處都是緊張忙碌的身影。誰又能知道,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樣也會在某一個奢華的地方,談笑風生地講述自己“當年的落魄故事”!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后,他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兩年后,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么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只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于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么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咨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游,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
由于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石屹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