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立秋了,天還是一樣的熱,散步時還會口渴。到步行街小飲料攤前,想都沒想就要了一瓶康師傅冰紅茶。仍然想要碰碰運氣,期望“再來一瓶”再次降臨,但遺憾的是,那樣的“幸運”并未再來。
還記得一個多月前,買康師傅幾乎是次次都中,周圍朋友傳來的中獎聲不絕于耳,更有“杠上開花”連中兩瓶的經(jīng)歷,著實讓人對康師傅冰紅茶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但那一陣風(fēng)般的高中獎幾率過后,留下的全是“謝謝惠顧”。秋風(fēng)一掃,忽然醒悟,康師傅竟然“賺”了一個夏天。
“再來一瓶”不再來
其實,“再來一瓶”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根本不能稱為創(chuàng)意,畢竟,這是各廠家玩來玩去的老招法。但康師傅卻把同樣的老式手段再次創(chuàng)新并使其煥發(fā)出光芒。
在初夏時,讓廣大消費者輕而易舉地中獎,甚至讓人產(chǎn)生同情康師傅的心理沖動。可是,還沒等消費者明白過來,康師傅又馬上降低中獎率,留下一大堆“謝謝惠顧”,不但驟然收回了前期的促銷投資,而且還狠“賺”了一大筆。
這一招似乎是從電視廣告投放策略中衍生出來的——同一時間段,當(dāng)某電視劇插播廣告后,我們會選擇換臺,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即時切換避開廣告,總有一些廣告幾乎前后相差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腳前腳后地出現(xiàn)在各大衛(wèi)視的熒屏上,觀眾在換臺時馬上就會感慨,某某品牌真是太有錢了。登廣告都這么闊綽,品牌實力著實不可小看。
其實,這僅僅是電視媒體投放策略當(dāng)中的一般伎倆,即用最低的投入,讓消費者在調(diào)臺時幾乎只看到同一支廣告,做重復(fù)轟炸,以彰顯實力。
“贏”的最終還是商家
俗話說“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前些日子,中國移動客服給筆者打了一個電話,說只要在基本月租費的基礎(chǔ)上,每月多交1元錢,就可以在周末全天及每晚9點至第二天早7點,享受通話8分錢/分鐘的優(yōu)惠。聽后,筆者欣然同意了。
放下電話,筆者開始替中國移動算賬。這一算不要緊,筆者不由得佩服起他們的智慧:每個人多收1元錢,1萬個人就增加了1萬元的純利潤。而在通話費用方面,中國移動也不會賠錢。管理經(jīng)濟學(xué)告訴我們,商品降價,消費者消費支出會增加。原來通話0.25元/分鐘,現(xiàn)在變成8分,那打電話的時間肯定會延長。最后,消費者的總體支出多半會超出以往。
還有一件事,上周末與一哥們在家喝酒,筆者到樓下的雜貨店買了5瓶啤酒,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原本很受歡迎的雪花啤酒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哈爾濱啤酒。這兩款啤酒筆者平時都喝過,盡管味道上有些差異,但還沒到非哪個品牌不喝的地步。于是,10元錢買回5瓶哈啤,喝后無意中發(fā)現(xiàn)蓋上有字——“贈五角”(這原來一直是雪花的策略,可如今卻讓哈爾濱啤酒用了去)。
筆者趕忙找出亂丟的瓶蓋,不算丟失的1個瓶子,仍有3瓶中獎。我們來算一下:退酒瓶返回1元,中獎返1.5元,5瓶啤酒總共才花了7.5元,怎么想都覺得賺了。
接下來,我們再替哈爾濱啤酒算筆賬:每瓶零售價1.5元,就算僅給零售店2角的利潤,1.3元的批發(fā)價也太低了。再扣除各項中間費用,筆者還真替廠家著起了急,這也不賺錢啊。
雜貨店老板告訴筆者,哈爾濱啤酒現(xiàn)在就是想擠掉雪花。顯然,這位老板是從業(yè)務(wù)員那里得到了些許消息,哈爾濱啤酒正在進行攻城略地的低利潤甚至說是無利潤銷售,目的就是擊倒對手,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