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糖酒會了,每年在這個時候都要寫點什么,07年全國白酒全面開花,地方名酒搶奪本區域中檔以上份額勢不可當,想起云龍寫過的《2005年中國酒界10大預言》,其中“地方名牌酒廠和中小酒廠會有一個大好局面,地方產品的強勢抬頭可能會把OEM變成另一種合法形式----品牌買賣;目前網絡健全或特殊渠道成型的經銷商融資能力大大加強”等,今天已經變成現實。在反思近10年來,中國白酒經歷過的歷程,思索未來發展趨勢的時候,年初在《酒海觀潮》上發表了自己的一個觀點《專賣店---持續到死的陣痛》,指出專賣形式是未來的一個新的增長形式,但是現在急需規范和創新??偸钦f白酒行業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在最近的一次從單純的“決勝終端“變局后,未來發展的方向何去何從?地方名酒如何保持本土優勢,和對外地擴張?
在新時代下的“圈地運動”即將用更高的熱度展開的時候,也許說更多的方法,不如反思更多的失敗,雖然酒圈里更多被高舉的是成功者的旗幟,反思昨天的失敗,是為了保持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和在百年難遇的飛速提升的中國大環境下,緊跟潮流,提速!
賣身圈地論?
過去很多朝代在一個新國家建立的時候,有跑馬圈地的習慣,在宋朝和清朝表現的更突出些,土地這個東西,是農耕時代最主要的資本,游牧民族有了土地才能有草才能有更多的牛羊,農耕民族有了更多的土地,才能種更多的糧食,決定著生存基礎,在跑馬圈地時代,能圈地的反倒不是為了生存,是為了勢力,自己得到的好處很多,主要的一個是地位的體現,一個是可以收入的多少,一個多少也是講條件套交情的一個本錢。
近幾年受推動環節的影響,和原來行業高級銷售方法的廣為傳播,地域品牌急劇上漲,面對地域競爭的壓力,全國品牌的推動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大,做成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做個品牌一統天下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很多原來的全國品牌經營商,在理論管理方法提高后,自己買斷地域品牌,快進快出的也越來越多,成了可能持續幾年,不成撤的也快損失也談不上。在這種狀態下,實際上回歸了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混亂狀態。
值得思考的是,畢竟受地域文化局限,競爭方法難免雷同,這樣的局面持續競爭力就有了問題,而且高端的品牌認同,從人們的消費心理看,還是集中在幾個大品牌上。
去年很多地方名酒都突破了歷史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最高記錄,風生水起,更多的豪情宜于言表,不知不覺中,在勝利的陶醉中,危險已經漂浮在四周。
地域品牌快速增長的原因?
在全國很多地方,地域品牌快速增長,是因為受了兩個刺激,一個是徽派決勝終端的戰略成功,一個是五糧液買斷模式打造出幾個大子品牌,一下子利用最大化資源,快速覆蓋全國每個角落,那個時候,地域品牌因為操作系統的不成熟性,還在觀望學習中。
很快OEM的模式引起的后遺癥,在2002年被五糧液強行調整,但是這個時候地域品牌卻已經大大理會了OEM的經營好處,在本土全面開花,要比走遍全國容易很多。加上本土大經銷商,從全國名酒中的銷售模式下,領會了推動方法,和已經完成的部分環節的壟斷,已經不甘心只為他人做嫁衣裳,本土品牌最大的好處,就是運作的便捷和地方情節容易突出,很快大批精英級經銷商,用新學會完善的銷售模式轉向本土品牌開發。
2005年開始,白酒大經營戰略有了新的改變,用后備箱戰略替代了單純的決勝終端戰略,同時專賣模式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007年,所有白酒廠家幾乎都享受了春天的喜悅,業績的增長幾乎滿堂紅,尤其是地方名酒,我在湖北一家企業講課的時候,說錯了一句話,讓他們很不高興,就是當他們炫耀自己的戰績時,我說:這個是蒙的,因為不僅僅是你們一家的增長。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增長?而且幾乎是全行業的?
絕對不是行業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也不是行業喚醒人們價值回歸,習慣復蘇等,是因為自2006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個是兩年來,白酒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僅僅與時俱進而已。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引發各個行業的高速發展,同時大大增加了商務活動頻率,和政府活動頻率,股市自2006年被描繪的10年大牛市,讓更多的人消費力增加,投資幾率增大,這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促動的行業消費力的高速增加,低端消費頻率的增加,和支撐高端價格體系的上漲。
在這個經濟形勢下,不漲很難,不賺更難。
增長后面臨的幾個問題
應該說過去的全國大品牌,集中了全國各地優勢資源,促成了自己的地位,同樣本土品牌也在自己的范圍內集中優勢資源,緊隨全國品牌已經奠定的價格基礎,步步為營,步步緊逼,逐步占領中檔以下的控制權,并且在分食高檔份額。
但是不可避免的幾個問題同時出現
在一個地域內,品種過多,產品同質,推廣手段雷同,尤其是本土化的企業,員工在行業內的流動率,使得各個公司網絡重復使用,甚至推廣方式重復使用,很快本地價格競爭成了一個焦點環節。
由于本土企業做大的國營情節依然濃厚,一旦成為支柱產業后,每年面臨對自己要求業績逐年上漲的壓力,但是畢竟本地消費增長是有局限的,遠不能滿足地方品種全力,持續增長的要求,如何持續提高業績增長,這個問題明顯擺到企業面前。
企業做大以后,企業的成本相對也在增加,尤其是規模較大的廠家,不僅僅面對員工待遇同樣增長的壓力,市場人員斷檔的壓力,市場保持的壓力,生產的壓力,更多的是轉化為成本壓力,很多地方名酒的漲價,不僅僅是戰略上需求,而是漲價是在消費力無法同比提升的前提下,提升銷售額的一個必然方法,這樣造成了一個新的現象,地方名酒起步,受全國名酒競爭后留下的中檔價格空檔,而地方名酒提升后,留下的低檔價格空擋誰去添上?雖然地方名酒價格體系中,斷檔情況較少,但企業規模決定了市場利潤的降低,很多企業放棄起步的市場價位點的競爭,填補這個價格點的最后會做到什么地步?
本地低價競爭后,尤其是開發商重復的信息交叉,讓利潤透明化。
當本土化無法持續膨脹的時候,轉化壓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外擴張!進行圈地運動!
除極其個別的地方,沒有本土企業或本土名牌對抗外,大多數的擴張,首先遭遇的就是對抗,而企業喪失本土優勢后?和地方對抗的優勢在哪里?
近3年來,高速增長的地方名酒,外地擴張之路,缺陷很大,很多企業的困惑,就是在外地的擴張中,怎樣避開低檔競爭,提升競爭價位段。
需要解決的幾個途徑
這個途徑就是可能的優勢,最為優勢的優勢,就是在當地找一個強有力的經銷商,并且愿意全力開拓這個市場,如果碰到一個這樣的機會,成功的幾率80%就有了,剩下的是看企業對市場的維護程度了。
而一般情況,外地成熟經銷商,對其它產地二線名酒而言,主推高價位的不容易做到,大多數本土企業,在外地尋找經銷商時,按量要求,而不是按品種要求,這個就為大戰略推動,抽了很大部分水分。
過去講酒,品牌之下,先講文化,那個文化就是找的古詩,編的故事,再吹得酒質。今天這個變了,需要解決對外地對沖的問題,要解決這樣幾個主要途徑:
1、 是當地主流人群由誰去滲透(不僅僅是經銷商),怎么配合?
2、 產品的包裝非常重要,包裝幾乎決定30%以上的成敗率。
3、 從哪個渠道來先解決固定消費人群,并且能逐步上移動。
4、 公關的方式。
5、 廣告的模式。
6、 在周邊環節的展示配合。
不圈地做不到守身如玉
假如不圈地,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保持經濟發展的遞增,隨著大形勢的變化,行業變化是必然。
假如不圈地,本土競爭力的極端化,也就喪失了競爭的意義,不是為了抬升的競爭,而是為了簡單獲利的競爭,這樣再次被侵蝕可怕,隨時會到來。
假如不圈地,就像近親結婚一樣,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當消費人群由習慣到麻木,在同質化的產品中,很容易轉化到求新。
假如不圈地,那就有可能是草原上的斑馬,不攻擊別人,遲早要受別人攻擊。
但是圈地中走過的失敗,廣告時代的進去出來,增長提價時代的落后衰落,自己盲目擴張的遺留后果,濫用多元化的傷害等等
今天面臨的壓力,歸根結底是地位、生存、發展這三個名字
解決圈地失利幾個關鍵詞
“和親”這個手段在中國百用百靈,從上古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多偉大的皇上,還是多霸道的君主,這個是解決外患的重要手段。和親在行業中的使用,就是適當的轉化簡單的你我關系,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已經發生的事件中,有安徽某廠成功的把經銷商資金納入總廠股份相依發展的,有四川某廠,成功定向增發,讓經銷商在銷售利潤之外,獲得巨大股份收益的等等,“和親”的方式很多,除了大的方式外,在專賣形式上有一種非常實用的方式,可以在現有經營返利等情況下,更能加速資源利用,就是“互置經營”!
“變法”
歷史上變法的事件很多,在區域內的變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有各的路子,到了一統天下的始皇帝的時代,一個重要的變法使其完成夙愿,就是對全國的子民來說,只有通過軍功,才有富貴。于是成千上萬的秦人,雄赳赳的撲上戰場,來換取自己和家人的一生富貴。
現在的信息發達,交通便利,文化交織越來越普遍,各地都可能聚集著來自外省集中的人群,省與省文化的滲透已經不是神秘的事情,喚醒本省或者本區域人們最廣泛的對自己品牌的認識,并且利用人們希望傳遞家鄉情節的習慣,用鼓勵本地人群外地傳播本地產品的方式,來完成進入區域產品的穩定和提升,也是一個既能節省費用又能穩定,便于隨時發力的一個方法,新疆的一個廠,這個方面就一直做的很好。
“成吉思汗”
這個偉大人物,除了讓中國的版圖極大化外,其實發明的作戰方式,是經典絕倫,過去的戰爭成敗的根本在于后勤保障,而成吉思汗利用蒙古人飲食習慣,徹底解決了糧道問題,后勤隨軍行動,能動的后勤保障,甚至發明了,在快速攻擊中,食物缺乏的時候,隔開戰馬的血管,喝血止饑,然后再予以縫合,馬繼續跑,人繼續戰斗,這樣剽悍力,不勝也難。在他經過之處,往往屠城,斷絕后顧之憂。
雖然他圈的地,質量差些,但是方法絕佳,商場如戰場,真的攻擊性圈地,不僅僅是產品的侵入,和地方抗衡,更大戰略上的侵入,是斷絕地方的后顧之憂,就是利用品牌地方并購。
“游擊戰”
游擊戰要領是16個字,很多時候在市場上人們容易理解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其實本身游擊戰的精髓在于靈活機動,在這個地方提到的游擊戰,是只的另外一個精髓,就是先站點,不圖大,但是放手發動群眾。在戰爭年代,游擊戰的使用中,發展了大量的堡壘戶。在今天的酒類經營中,尤其是對外地市場的滲透,可以說任何一個品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忠誠消費群,在不忙于大肆擴張的前提下,在好酒是喝出來的宗旨下,從一個消費群開始一個地方的滲透,(當然這個消費群一定是主流人群),也同樣為擴張市場提供一個保障。但是另一個前提是,給這個人群什么樣的概念,除了主流中習慣的一線品牌外,二線品牌外地擴張,穩定主流人群,一個重要的的方法是包裝和概念。
明天的失敗來自哪里?
本地品牌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外圍市場,并且占領穩定份額,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
當本地品牌麻木期到了后,高端市場同樣會淪落到全國名酒的手中。
作為一個市場,只堅持本土,意味著未來始終處在戰爭的中心,每個進入市場品種,都會把你的一塊份額當成進攻對象。
在應對各種競爭中,額外花費支出的增多,使得利潤降低,無限制的抬高價格,會讓經銷商恐慌。
當本地產品積累到一定時期后,假酒和仿冒酒的出現是必然的,由于是在一個地域的集中出現,勢必會影響整個品牌的形象。
外地擴張中,過多的把擴張的價位盯在中低端,即使投入也很難上量。
外地人員銷售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本土企業和外地文化的接軌,非常重要。
還限于展示—招商---廣告---進店---支持----活動---壓貨,這個簡單的流程上。
在未來外地攻略戰,實際上是細分化的品牌表現戰,單純把這個戰爭理解為品牌戰,所有的投入都可能虎頭蛇尾。
進入一個地區是,高調亮相,開始的大手筆造勢,后續沒有跟進力度。
每進入一個地區,都馬上對當地強勢品種開戰。
只拿自己的“文化”講故事,不拿當地風俗作秀。
還是拿一個抄來的方案做當地指導,沒有系統的調查計劃。
不針對當地情況專門開發,或則對一個新攻市場,不做靈活政策。
頻繁的更換當地負責人。
把本地強勢養成的習慣,帶到外地導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