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是指文化適應其生存環境而產生的不同形貌,它反映著文化發育的地理背景給予文化的作用和制約。文化生態對文化圈的形成從而對經濟及管理模式的形成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地理環境影響文化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即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氣候、資源等。地理位置就是文化圈的空間方位,如東方、西方、大陸、海洋、內地、沿海、島嶼等的區域劃分。由于這些空間方位的不同而帶來文化的差別,相應地就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大陸文化”、“海洋文化”、“內地文化”、“沿海文化”、“島嶼文化”等分別。地形即文化圈的地表形態,如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區等,相應地也就有“高原文化”、“平原文化”等分別。其他如土壤、氣候、資源等同樣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學者胡瀟認為,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首先依據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物質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方式。如依據資源條件,便有了農業、牧業的劃分,逐步形成“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業文化”的特質。其次,不同的地理環境給予生存在其中的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文化選擇以特定的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在某一歷史時期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特征的社會體制,有人們的意志作用貫穿于其中。所要強調的是,這種選擇意志,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并不是個別或部分人的純心理產物,而是人們依據在特定地理條件下形成的生產力特質、社會活動特質,經過相互作用的文化沖突、價值遴選而形成的對社會體制的一種合力認定。與其說是人們在文化選擇中確定了某種體制,還不如說是社會生活中包括地理環境在內的現實條件決定著人們從文化上選擇了某種體制,或者說是文化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導致了文化自身做出的選擇。
馬克思也曾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評價過亞洲的社會生活體制。他指出:“氣候和土地條件,特別是從撒哈拉經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韃靼區直至最高的亞洲高原的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的農業基礎。無論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以及其他國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濫來肥田,利用河流的漲水來充注灌溉渠。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費蘭德和意大利,曾使私人企業家結成自愿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愿的聯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來干預。因此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
從馬克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思這段話中,我們已經多少感覺到了文化生態→文化圈→管理形態的聯系了。事實上,地理環境、文化模式、管理模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以島國的文化及其經濟發展為例,以英國、日本、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國家或地區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已經或正在各領風騷,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相應的文化形態對其管理模式的影響,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