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邊的人,就決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看得比較長遠,空間就比較寬廣,就不會把得失看得太重。
郭臺銘曾經回憶自己在創業初期,面臨借不到銀行資金,也無政策扶持,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錢聘請,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但20年后,“鴻海系”縱貫整個IT代工產業鏈。
創業35年,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臺銘勤勤懇懇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 2008年在鴻海系遇到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挑戰時,郭臺銘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時的精力、以59歲的高齡站崗。
2009年鴻海半年報顯示,2009年上半年稅后凈利 284億新臺幣,超越臺積電260億新臺幣。他說,富士康還有新的夢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動互聯網,每個都是富士康的強項,我們只是沒有品牌而已?!?BR>
從小做起: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和幾個朋友在臺灣建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訂單。 鴻海成立不久,馬上遭遇經濟危機。合伙的朋友決定放棄,郭臺銘就借錢盤下了這家公司。這就是富士康的開始,郭臺銘的第一份生意主要從事電視機相關零件的制造。 剛剛起步,郭臺銘就受困于技術難關:工廠技術度依賴模具師傅。郭臺銘拿著剛剛累積了幾十萬的資金,就開始盤算是否要投資模具工廠。
在當時,不少企業家,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積原料,都在等價格好時大賺一筆。 郭臺銘卻做了不同的選擇:投資建廠,引進新設備,和員工摸索生產工藝和流程。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
靠著第一批模具機器和技術積累,鴻海開始和臺灣前十大制造商有了業務往來,開拓了第一批生意。于是,郭臺銘省吃儉用,累積下來的資金不斷投入到購買更精良的設備上。1984年,鴻海從美國引進高級設備,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1/10。
不僅如此,隨后的幾年,相繼從瑞士引進高級設備,聘請日籍顧問,又引進日本的精密機械技術。公司人員不到千人,郭臺銘就慷慨地花大筆資金送員工到海外學習。鴻海前十年的創業,完全依靠鴻海“有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和廣大的中國中小企業一樣,當時的鴻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無法拿到銀行的信貸,僅僅依靠小額資本不斷推動企業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