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先請讀者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某日,筆者與朋友說說笑笑走進超市,想買份禮品去看另一位朋友。剛進銷售大廳,迎面過來一位促銷員,面帶微笑,輕柔細膩地說:先生,這是藍牌集團公司剛推出的心系列品牌產品,適合年輕人走親訪友,很體面,營養豐富,價格又實惠。說話間,把我們引到產品陳列面前,開始詳細介紹。幾個朋友看著不錯,就挑選了這個產品。
案例二:一日,筆者與幾位好友相聚,興高采烈地準備去飯館撮一頓。走進飯店后,服務員麻利地倒好茶水,還沒等我們開口點酒,服務員一臉真誠地說:咱們是自掏腰包消費吧,不如就喝藍牌的心暢、心爽啤酒,口感純正,價格實惠,我們這邊的老顧客都喝這個啤酒。說完,服務員面對大家,眼睛則看著決策人,露出真誠、坦率的目光,決策人沒有多想,就確定了喝藍牌啤酒。
案例一中,促銷員為什么能看出我們買禮品是走親訪友的?為什么說這個產品很體面且營養豐富?為什么把價格實惠放在最后講?
案例二中,促銷員為什么能看出顧客是自己消費?為什么把口感純正放在第一位,把價格實惠放在第二位?為什么著重說老顧客都喜歡這種酒?
據了解,這正是藍牌集團公司根據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理念、消費狀況及消費特征,而制定的促銷員崗前培訓內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