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氈帽“遠嫁”他鄉之始末
眾所周知,烏氈帽是紹興當地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是紹興一段時期內百姓的生活風尚。它代表著紹興百姓質樸勤勞的風范,與烏干菜、烏篷船并稱為紹興的“三烏文化”。
遺憾的是,紹興人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和重要性,結果,烏氈帽商標被杭州某公司搶先注冊。
據悉,杭州的注冊公司曾與紹興企業接觸,欲以10萬元將烏氈帽轉讓給紹興企業,卻沒有引起當地企業的重視。
1997年,湖州安吉縣的豐寶酒業有限公司獨具慧眼,以130萬元的高價將烏氈帽商標買走。自此,被紹興人引以為榮的“三烏文化”中缺少了烏氈帽。
就在烏氈帽商標被豐寶酒業有限公司(現安吉烏氈帽酒業有限公司)買走后,紹興政府和商界意識到了問題,開始派人與豐寶酒業及當地政府協商,試圖購回烏氈帽,但都無功而返。
而豐寶酒業有限公司盡管取得了烏氈帽商標,但在市場運作、品牌運作和文化運作上,卻面臨著很大的困局,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烏氈帽作為紹興的特有文化,豐寶酒業該如何進行運作?
按理說,豐寶酒業應該對烏氈帽的文化大書特書才對。有不少酒企為了塑造品牌文化,甚至會杜撰一個故事或典故,來塑造品牌的歷史淵源,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金量。
我們再來看豐寶酒業,無論是公司網站還是其他的對外宣傳,我們都看不到以烏氈帽文化為主線所進行的任何運作。那么,是豐寶酒業不需要烏氈帽原有的文化底蘊,還是烏氈帽原有的文化底蘊不適合豐寶酒業的需要?
事實上,這兩個答案都不是。原因很顯然,如果公司不需要烏氈帽原有的文化底蘊,或者烏氈帽原有的文化底蘊不適合公司,那豐寶酒業根本用不著花130萬元的巨資去購買烏氈帽商標。
那么,豐寶酒業究竟為什么放著這樣的文化經典不去大力運作呢?
筆者考慮,烏氈帽之所以被低調運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烏氈帽本屬紹興文化,而作為非紹興企業的豐寶酒業,運作烏氈帽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于是,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比較模糊的運作理念——“烏氈帽,蓋了帽”。這是豐寶酒業現在主打的廣告訴求。但怎么聽,都感覺很空洞。
也許有人會說,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有產品特別好的意思,但細加分析會覺得并非如此。
第一,盡管其直觀的意思是產品好,但反過來想想,一家企業到現在還在訴求產品的好壞,只能說明該企業依舊處在賣產品的階段,運作層次不高。此外,即使要訴求產品好,可究竟怎么個好法,也缺乏相關的說明和佐證。
第二,把酒做好并非一件難事,因此,單純訴求產品的好壞,很難讓消費者產生共鳴。
第三,黃酒行業有古越龍山、會稽山、塔牌等知名大企業“蓋”著,烏氈帽想“蓋帽”,談何容
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