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設計時代的來臨
在人類為自己設計的各種產品中,文化精神無處不在。
現代意義的產品設計興起于20世紀初,它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人類對物質生活的不斷追求密切相關。進入新世紀,世界范圍的產品競爭愈演愈烈,設計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生存支柱和利潤保障。目前在一些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從生產領域到生活領域,從高科技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沒有哪一個行業不在運用設計的成果和方法。設計為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進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技術平臺。國外有不少專家學者預言,21世紀將是一個設計文化的時代。人類新的生存發展方式的創造,將成為包括產品設計、視覺設計、空間設計、公共設計等一切設計活動的宗旨和目的。
1951年,松下幸之助在赴美考察后宣稱:“今后是工業設計的年代。”他隨即在公司創辦了設計中心。松下公司今天能成為“電器王國”,設計起了重要作用。和他一同赴美考察的著名設計家榮久庵憲司則創辦了GK工業設計公司。現在,GK公司的活動遍布全球,成為世界最杰出的設計公司之一。1989年,日本著名學者宮崎清來華講學,他認為日本產業振興和經濟起飛的要訣有三:一是刻苦奮斗的民族精神,二是不斷完善的經濟政策,三是領先一步的工業設計。日本人善于在設計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社會特點。比如,美國福特汽車豪華、氣派,一度稱雄世界。日本人卻設計了價廉、質優、節油、精巧的汽車,一舉擊敗了美國汽車,并逐漸形成了“輕、薄、小、巧、美”的設計風格。20世紀60年代,日本發展了“四大神器”(錄音機、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70年代,日本又出現了“三C革命”(小汽車、彩電、空調)。這些新款、精巧、美觀的產品潮水般地涌入國際市場,使日本人賺到難以計數的鈔票。美國芝加哥一家咨詢公司曾對77家工業制造公司、服務公司和消費品公司生產的11000種新產品的成功率進行了研究,發現只有56%的產品能保持長于5年的市場銷路,46%的努力歸于失敗。為什么會造成如此之高的失敗率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設計缺乏文化和情趣,不能吸引人。
可見,產品設計是品牌生存的關鍵。如果沒有卓越的產品設計,任何先進技術、精良裝備與嚴格的管理都不可能制造出精良的產品。現在,無論是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還是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發展地區,都把產品設計作為一項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許多跨國公司紛紛提出設計治廠的口號,把產品設計視為加快企業發展步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2.產品的文化設計
產品的文化設計包含四大基本要素,即文化功能、文化情調、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
(1)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產品文化設計的核心要素和首選課題。產品文化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賦予產品一定的文化功能。產品的文化功能決定了產品的文化來源和文化形態。因此,不同的文化功能對產品文化設計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不管什么產品,其操作力、操作速度、操作頻率等都要符合人體運動的力學條件,各種顯示件要符合人體接受信息量的要求,使人感到作業安全、方便、舒適。為了達到這樣的文化功能,就要對產品進行必要的文化設計,使產品的外部物件尺寸符合人體的尺寸要求,使產品中與人的生理特征相協調。成功的產品應當集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于一體。比如,按鍵可以滿足“輕輕一按就能實現自己愿望”的文化訴求,咖啡可以滿足“味濃情更濃”的文化訴求,洗衣機則具有“獻給母親的愛”的文化功能。
(2)文化情調。作為最感性直觀的要素,文化情調是文化設計的切入點。消費者購買產品,往往基于某種情調的考慮。因而產品在具有物質功能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欣賞價值,有一定的文化情調。情調就是通過不同的物質材料和工藝手段所構成的點、線、面、體、空間、色彩等要素,構成對比、節奏、韻律等形式美,以及由此形式美所體現出的某種并不具體、但卻實際存在的朦朧的情思,表現出產品特定的文化氛圍。比如使用蠟染或扎染面料來設計時裝,富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情調;使用彩陶紋飾、圖騰紋飾、洞穴壁畫圖形來設計裝飾,富有濃厚的原始文化情調;使用古色古香的陶杯、瓷瓶、銅爵、木盒、竹筒作為酒的包裝物,則富有古代文化的情調。一些年輕人喜歡牛仔服、運動裝、休閑裝和帶“洋味”的產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追求那種時尚情調、異國情調和青春氣息。
文化情調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情感需要。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高度市場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發展,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快節奏、多變動、高競爭、高緊張度取代了平緩、穩定、悠哉游哉的工作方式;各種產品源源不斷地涌入家庭,使人們越來越多地以機器作為交流對象。與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對應,人們的情感需要也日趨強烈。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所說:每當一種新技術被引進社會,人類必然產生一種要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說產生一種高情感,否則新技術就會遭到排斥。技術越高,情感反應也就越強烈。作為與高技術相抗衡的高情感需要,在消費領域中直接表現為消費者的感性消費趨向。消費者所看重的已不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而是與自己關系的密切程度。他們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一種情感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種特定商品與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在感性消費需要的驅動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并不是非買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能與其心理需求產生共鳴的感性商品。因此,所謂感性消費,實質上是技術社會中人類高情感需要的體現,是現代消費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悅、個性的實現和感情的滿足等高層次需要的突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