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鄭州糖酒會之前,有朋友問我如何看待這次糖酒會,我回答一個字“冷”。結果和我的預想毫無二致——這次糖酒會“和鄭州夜晚的天氣一樣冷”。
除了一如既往的幾家歡樂幾家愁之外,筆者走過路過之處,招商情況基本和廣告力度成反比。這樣看起來,倒是周邊的旅游景點賺取了不少門票和交通收入,這大概是糖酒會對河南最大的貢獻。
中小品牌在招商過程中,都殷切希望借助這個“天下第一會”一飛沖天。就像那些滿懷夢想的少男少女參加各種名目的選拔賽一樣,即使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面臨被殘酷淘汰的命運,在鏡頭前涕淚滂沱、傷心欲絕,也仍舊義無返顧。盡管筆者很佩服這種精神,但卻不贊成這樣的不理性。
全面撒網,重點難培養
中小生產型企業和名酒企業的OEM商總是把大師們的話奉為圣旨,以為前面總有若干饑渴的經銷商捧著銀子等待自己。
而在各地報紙登載的整版整版的招聘廣告中,酒類企業也總是占有相當的比例。企業們都想著銷售精英手中握有重要的客戶資源,瞬間能夠變現成為自己的重要力量,于是,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下,營銷費用直線上升,而銷售回款卻始終不盡如人意。
對此,我們不能只責備銷售人員,但我們可以簡單地算一筆賬。銷售員工作辛苦,名片上印的頭銜不是大區經理就是省級經理。而我們祖國的版圖很大,連播放天氣預報也要好幾分鐘,今天匆忙到一個地方見個面,事情還沒說完又要馬不停蹄去別的地方,這樣一個月下來,時間大多花在路上,和經銷商在一起的時間卻不到1/10。
況且,銷售員是小媳婦拿鑰匙,當得了家卻做不了主的,再加上和經銷商的感情沒有培養好,怎么可能會有回款(瞎貓逮著死耗子的偶然現象不在此列)?
一直認為,五糧液是位英雄母親,生了很多子女,在前些年,沐浴著不成熟市場經濟的春風,僥幸培養了幾個比較爭氣的子女,可生到后來,弟弟妹妹們也想學著哥哥姐姐的樣去做一把,沒想到的是,市場環境變了,于是,紛紛鎩羽而歸。
精確制導,蹲點最實效
蹲點,按照現代成語詞典的解釋,就是較長時間到某個基層單位,參加實際工作,進行調查研究。
而蹲點通俗的說法,就是集中一段時間,到基層單位去解剖“麻雀”,進而發現問題,理清思路,指導更大范圍內的實踐。這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干群關系的一條重要途徑。
從社會學角度看,蹲點屬于實證型調研。它既不是按照預先擬定的理論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據調查材料簡單歸納出一般結論,而是直觀社會本身,以鮮活的人、事、物來反映調查對象本質,給人以啟示。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蹲點調查在不少人看來已不再重要。他們總愛說,如今是信息時代,蹲點調查“老掉牙”。其實不然。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先進,也不能代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離開了“源頭活水”,最易因“霧里看花”而產生錯誤判斷。今天,我們仍需要多搞些蹲點。
相關新聞